高秋那天,康飛讓驛臣買了不少西瓜,大明是世上西瓜最大的產(chǎn)地,徐光啟寫【農(nóng)政全書】,說,西瓜,出自西域,故之名。
大約最遲在五代時期,西瓜就遍及中國了,在此之前,稱之為寒瓜,漢墓中便曾出土西瓜子。
古人嗑瓜子,嗑的都是西瓜子,《酌中志》說【神宗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可見鹽焗西瓜子連皇上都喜歡吃,至于南瓜子,要到晚清才傳來中國,至于葵花子,更是要到民國。
立秋吃西瓜,這是個風(fēng)俗,俗稱【啃秋】,康飛把買來的西瓜不拘是誰,都送上幾牙,讓整個仙霞關(guān)驛站都沾了光。
有個要去福建上任的向老爺,還帶著十幾個家丁,也沾了光,過來稱謝,康飛就說,幾個瓜,值當(dāng)甚么,向老爺是要去福建上任么?
這位向老爺是個軍事文官,最典型的的軍事文官,就是兵備道了,這類官員,基本上都是挑在鄉(xiāng)里就【有勇名】或者【知兵事】的讀書人來擔(dān)任,一般仕途都在兵備副使或者備倭御史之類官職上打轉(zhuǎn),最終升兵部左右侍郎,加到兵部尚書銜便算到頂了。
像是宋桐崗,后來為什么以兵部左侍郎銜經(jīng)略遼東、朝鮮兵事,就是因為他在家鄉(xiāng)就以豪壯知兵事聞名。
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可見大明朝本身論制度而言,還是能稱得上知人善用的。
可惜,經(jīng)文再好,架不住歪嘴的和尚。
這位向老爺,雖然是讀書人,卻腰懸寶劍,看他手下,還背負弓箭,怕也懂射御之術(shù),笑著就說:“我是去汀漳道就任海防同知,我看小友打扮,是去京師陛見的么?”
這陛見,是指上京襲職,也就是所謂的【欽依】官,這類武官還是挺值錢的,在文官眼中,也還有些地位,要是【名色】官,可就不值錢了。
康飛知道他誤會了,當(dāng)下?lián)u頭,“小弟我是個錦衣衛(wèi)千戶……”
他一句話,把向老爺嚇得臉色都白了。
嘉靖朝錦衣衛(wèi)名聲不算惡,可即便如此,在赴任的路途上有個錦衣衛(wèi)千戶請你吃瓜,換了你,你也要膽寒。
看向老爺臉色一變,康飛這才想起來,錦衣衛(wèi)名聲不大好聽,當(dāng)下趕緊搖手,“你老兄誤會了,我這個千戶,是因為我家老子的功勞,蔭庇得來的。”
向老爺伸手摸摸胸口,好懸喘了一口氣。
誤會解開,兩人閑聊片刻,這才告辭。
向老爺一走,外面徐線娘這時候進來,一臉興奮就說:“姐夫姐夫,咱們把瓜子兒收集了用鹽烘焙了吃好么!”
康飛看她那通紅的臉蛋,未免一臉的嫌棄,“你這是徹底放鴨子了?怎么就不想想,你老子要受那咸寧侯多大的壓力?你蓉娘姐姐在揚州,又受多大的壓力?”
這徐線娘,典型就是沒遭受過社會的毒打,被家里面人捧在手上怕涼著,含在嘴里怕化了,自私自利的脾氣。
我在大明開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