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飛聽這個衙兵說話,到底是卞家精心培養出來的,別的不講,那起碼也是衛學里面讀過書的,讀過書識字,那就是不一樣,語言組織能力比之前那狼兵的頭目清楚多了。
原來,來者是南贛巡撫周良臣,康飛前腳去平湖給自家二哥搶媳婦去,后腳南贛巡撫就到了,手底下有三千土狼兵,五千壯勇營。
八千人吃喝拉撒,每天都不是小數目,建寧兵備道被勒令回家讀書,兵備道老爺背后那個木家都被抄家了,兵備道衙門自然亂成一團糟。
連我大清的左宗棠伐疆,都是用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給自己調撥軍糧……換個角度想一下,五百年后天朝要跟米國開戰,肯定也是先把占快遞市場半壁江山的四通一達給征用了,軍事優先嘛,頓時就是成熟的后勤路線。
五百年后都這樣,大明難不成還能出了窠臼?
可問題是,建寧首富木家剛被抄家,別說兵備道衙門,整個建寧商業實際上也是人心惶惶。
太祖朱重八雖然沒說過資本帶著原罪,但是類似的道理他未必不懂,老早就說商人不是好東西了,可話又得說回來了,無農不穩,無商不富……
總之,這個課題,無數大牛也沒解決,在沒有解決之前,就得先用著。
木家被抄家,建寧一府兩縣人心惶惶,商人罷市。
這個手段也不是新鮮事,成化年間,京師商人就罷過市,起因是查暫住證……哦對,大明叫路引,可當時大明京師商人所用的小二、跑堂等等等等,幾乎都是黑戶,沒路引,導致商人罷市,沒幾天,宮里面太監受不了了,出門買不著東西了……最后,這事就不了了之。
人都不是傻瓜,商人一瞧,哎喲,我還有這能耐?
到了大明中后期,商人和文人互相勾連,儒商出來了,又學會了操縱輿論了,要不然你看中學課本,依然寫著【明神宗派出大批稅監到各地橫征暴斂,幾乎是“無物不稅,無處不稅,無人不稅”,造成“商賈斷絕,城邑罷市”】
而且,更導致無數武俠電影開頭就是【大明某某年,太監專政,民不聊生】
太監那叫一個冤枉吶!我在宮里面服侍太后,怎么就專政了?怎么就民不聊生了?
好多人一看書,頓時就代入感來了,大罵太監不是好人,問題是,史書里面的民不聊生,這個民,說的是耕讀傳家的讀書人,放在大明,你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哪兒來的代入感?
九千歲名聲那么臭,好歹在位還干點實事,起碼,遼餉沒停過,還能按時發到邊關去,各種資料地方志顯示當時田賦占遼餉比重大約63%,這個,大約等于扶桑那邊的六公四民,算是普遍的領主收稅法。
等東林黨上臺了,眾正盈朝,商業賦稅極輕,田賦占遼餉比重95%,等于扶桑那邊九公一民,這是徹底不把農民當人看了,這是人干的事情么?
最關鍵的是,東林黨搜刮這么重,遼餉居然不去邊關了,大模大樣自己往兜里面一揣,導致大規模邊軍嘩變,后果就是闖王李自成越來越能打,能不能打么,麾下聚集起越來越多的原官軍……
正所謂,吃人飯不拉人屎,說人話不干人事。
所以別看什么【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口號喊的響亮是沒用的,要看他干什么事情,所謂【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竭行有成?!?
這些,在當下,已經開始有苗頭了。
這建寧府一府兩縣的商人罷市,就是典型了。
那位南贛巡撫周良臣,自詡是個讀書人,讀書人么,要“與民休息”就不好擾民,便直接找建寧知府。
建寧知府程習齋雙手一攤:大人,地主家也沒有余糧……
他也不算亂說,畢竟,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