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一名研究人員正在全神貫注地擺弄他心愛的虛擬空間模型。這是他第一次獨立制作屬于自己的虛擬空間模型,他就像一個孩子得到了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樣開心,于是他決定用整整一周的時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對自己心愛作品的初步設定和整體建模。
今天是禮拜一,他很早就起床做準備。他特意挑選了在一周的第一個工作日開始展開他的工作。他先在自己分配到的虛擬空間區域內為星系建模,然后在星系中加入恒星、行星、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超新星、夸克星、小行星、彗星、雙子星……。他設定讓行星圍繞恒星旋轉,讓星體之間產生引力用以維持它們的運動,又在恒星內部加入燃料使其發光,這就讓恒星所在的區域內有了光和暗。
禮拜二,他選擇了一顆與恒星距離適合、大小適中的行星,向它的表面投入了氮氣、氧氣、氬氣、少量的二氧化碳 、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在這些氣體的相互融合作用,以及行星自身的引力作用下,行星表面形成了大氣層包裹住行星,此時行星的表面完全被液體覆蓋。
禮拜三,研究員抽去了行星表面的一部分液體,使干涸部分和液體覆蓋部分形成1:2的比例。他又將可以在干涸部分生長的植物種子植入到行星表面,在等待了幾個小時之后,研究員看著行星表面的干涸地帶長出綠色,他的心情也隨之變得生機勃勃。
禮拜四,研究員給行星制造了一顆衛星,設定了衛星、行星、恒星之間自轉和公轉的旋轉速度和角度,并且調整了星系模型的時間軸,這就使恒星發出的光可以在不同時間段,照在行星和衛星的不同位置,讓行星上被光照到的地方看不到衛星和其他星體;而行星上照不到光的地方,可以看到衛星反射恒星的光,以及其他星體反射來的光。
禮拜五,研究員開始使用仿生技術和3D打印技術制造仿生生命體。由于仿生生命體的制造工序復雜、耗時很長,所以這一天,研究員只造出了可以在大氣與行星表面之間飛行的鳥類,以及可以在液體里游動的魚類。
禮拜六,對于研究員來說,這是初步設定最重要的一天,因為今天他不僅要制造行星表面干涸地帶的仿生生命體,還要制造負責管理和發展這個生態系統的重要角色——“人類”。在這個虛擬空間模型中,“人類”是關鍵要素,他們的進化和發展,決定了整個模型的走向和最終的實驗結果。所以和其他仿生生命體不同,研究員提取了行星自身的各種元素作為原料,以自己的模樣和結構為藍本,克隆出了這個行星上的第一個“人類”。為了確保這個“人類”可以完成他的使命,研究員還在他的DNA序列表中,加入了最高指令級別的源代碼:行星上的任何生命體,以及今后繁衍出來的“人類”都不能對第一個“人類”做出攻擊行為。
禮拜日,完成了一周的初始建模,研究員迎來了一周一次的休息日,他今天要去參加研究員們的休息日聚餐。他不太喜歡和其他研究員聚餐,因為每次聚餐的話題,都固定在實驗進度和研究成果上,這讓他感覺自己是被強迫在休息日加班。他更希望在難得的休息日里,自己能安靜地呆在家里讀一本書,或者去湖邊釣魚享受大自然。
“喂,新來的,你不能總是讓我們這么多人等你,這次又是什么奇葩的理由導致你遲到?我已經快要等不及想聽你胡謅八扯了。”一個英俊魁梧的男子有些憤怒地質問研究員。
“得了,烏拉諾斯,人家有自己的名字,不要總是叫人家新來的。耶和華才剛來一個月,慢慢他會適應的,再給他一點時間。”長著四個頭顱、四只手臂的梵天微笑著看向耶和華。
“對不起,烏拉諾斯還有大家,我想我很快就能適應,下次應該不會再遲到了。”耶和華借著梵天給的臺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