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明清時期,砍頭這種殘酷的刑罰依然存在于世。其中,斬首之刑又被細分為兩種:斬立決和秋后問斬。這兩種方式雖然都是砍頭奪取生命,但執行時間卻有所不同。
那個時候,執行斬刑的地方就設立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說起這個菜市口啊,那可是京城里赫赫有名之地!早在一千年前的遼代,這里還是安東門外的一片荒蕪郊野;到了金代,則變成了施仁門里的丁字街;再后來到了明朝,這兒搖身一變成為了京城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街道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攤和店鋪。由于這里的蔬菜種類繁多且新鮮可口,吸引了來自“四九城”(老北京城中皇城的四個城門與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的大批居民前來選購食材。久而久之,人們便將這個菜市場最為熱鬧繁華的街口稱作“菜市街”。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朝時這個名字被改為了更為簡潔明了的“菜市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在菜市口開刀問斬又被稱為“出紅差”,每到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便是菜市口“出紅差”之時。這時候,場面可謂熱鬧非凡。在執行死刑之前,官府會提前發布公告告知百姓。等到真正“出紅差”那天,臨近街道的商鋪都會在門前放置一張長條桌,桌上擺放著三大碗烈酒,有些店家甚至還會放置酒壺,將壺嘴朝向門外,表示為即將赴死之人餞別。那些十分注重儀式感的店家,則會額外準備幾碗熱氣騰騰的蒸菜。
對于這些擺在眼前的酒菜,犯人們既可以視若無睹地徑直走過,也可以選擇對其不屑一顧,但無論如何,人們都認為在上路前往黃泉之際,怎么能少得了美酒佳肴呢?倘若某個犯人在某家店鋪前停下腳步,飲下酒水并品嘗菜肴,那么這家便算是積德行善、有福報了。不僅如此,該店鋪還會在門前懸掛紅色綢緞、貼上紅色對聯,宛如操辦喜慶之事一般慶祝。
當真正到了行刑的時刻,刑場周圍已經擠滿了前來圍觀的老百姓,他們里三層外三層地圍繞著,簡直是水泄不通。令人費解的是,那個時候京城的百姓似乎對觀賞處決犯人有著特別的癖好,把這種場景當作看戲一般看待。
每到這個時候,住在菜市口附近的居民們便會相互邀約,帶上自己的親朋好友,甚至全家老小一同前去觀刑。更有甚者,有些店鋪竟然會特地給員工放一天假,讓大家都能參與這場“盛事”。無論是店主、掌柜,還是伙計和廚師,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興致勃勃地趕來看殺人的場面。
劉四家住在菜市口旁邊一條狹窄幽暗的胡同里,家中父母早逝,只剩他孤苦伶仃一人。每日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但他卻也并不在意這些,只要能填飽肚子便已足夠。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傍身,劉四只得以靠出賣勞力為生。平日里,他四處尋找些運煤拉磚之類的零工活計,辛苦一天下來,掙得幾枚銅錢勉強糊口罷了。
要說起劉四生平最大的愛好,莫過于觀看刑場處決罪犯的場景,其實也不是他多么愛看殺人,只是這里人多熱鬧能夠讓他排解心中的苦悶。每逢有此等熱鬧可瞧時,他必定會提前備好一包瓜子前往,仿佛將其視作聽書看戲一般饒有趣味。今日要問斬之人乃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江洋大盜,此人作惡多端,燒殺搶掠不說,更是犯下無數強奸良家婦女的惡行。官府追捕多年無果,不想這惡賊終因醉酒滋事而落入法網,如今只待午時三刻一過便要身首異處。
處決時刻來臨之際,圍觀百姓們群情激昂,紛紛高聲呼喊助威,聲音震耳欲聾,仿佛要將這片天地都震撼。他們臉上充滿了憤怒和正義感,似乎對即將被處決之人懷有深仇大恨。然而,在這群人中,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身影——劉四。他悠然自得地嗑著瓜子,完全不理會周圍的喧囂。他的表情冷漠,眼神空洞,仿佛眼前發生的一切都與他毫無關系。就像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冷眼旁觀著這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