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遇見,莫非天定?
房無依也沒有料到,就這么來小潘子這蹭一頓午餐,居然遇到一位“仙人”,一位懂茶的女仙人,給他普慧起茶道來啦。
房無依懂茶嗎?
老實說,專業(yè)性的什么茶藝、品茶、泡茶、鑒茶他不會,但不等于他那博學(xué)的腦袋里,就沒有“茶文化”這樣的知識點。跟這廝聊天,你得提防他的怪論和歪理,學(xué)會讓他閉嘴,而且是那種心服口服的閉嘴。否則一旦讓他開口,不好意思,一會你就會把他當成行業(yè)里的行家來佩服。
而這初次見面的女人,跟房大師聊茶道,只一會兒就中了他的招。
鐘華一隨便拿了一餅小潘子放小竹架上的普洱茶,先是看了一下上面的商標,然后將外邊的包裝紙打開,聞了聞那餅茶,道,“嗯,就它啦,7年的生普!發(fā)酵的還好!”說完,拿起一把茶起子開始撬那壓緊的茶餅。
撬下一塊之后,放入一白瓷蓋碗之中,自言自語道,“這潘總啊,泡茶的器具也太簡陋了些,要是養(yǎng)一把正宗的紫砂壺,這茶的味道還會更有茶氣呢!”
房無依接話道,“鐘老師,我聽說這茶嘛,原是古代那些儒雅的將軍,帶到軍營帳中來消暑、解渴、犒勞謀士的產(chǎn)物,有這樣的說法嗎?”
表面上,房無依這是以請教的口吻發(fā)話,其實他的話中暗含著一個巨大的坑。坑是什么?如果對話答“是的”,那么房無依的“為什么”就會跟隨而來。你要是講不出來為什么,基本上他的補答就會讓你立馬折服,意識到自己這是“關(guān)公面前甩大刀,遇到真神了!丟人現(xiàn)眼。”
要是說“不知道,沒聽說過,”也是踢到了鋼板上,腳疼。你連這些品茶典故、歷史淵源都不知道,憑啥逮誰就給人家普慧茶知識?這不太自以為是了嘛?所以怎么接話,都會掉房大師給她挖的坑里,爬不出來。
房無依這一號的,就是個專治“自以為是”這種人的怪物。
那女人也沒想到,這位被潘總稱為大師兄的人,居然會向她請教這樣的問題,依稀意識到有什么不對,又說不清為什么?只得反請教,問道,“房老師對吧,您是從哪兒聽來有這樣的說法呢?”
口中倒是這樣問,手里的動作卻沒停:請茶、喚茶、洗茶、清杯、濾茶,鳳凰三點頭,聞香,入杯,入口、品味。若干動作,倒也做的有模有樣,相當?shù)膶I(yè),若行云流水一般,必定受過專業(yè)的茶藝培訓(xùn)。
房無依看在眼里,心頭也是贊嘆。品專業(yè)人士的泡茶過程,既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也是味覺上的芭蕾,都是一種藝術(shù)生活化了的享受。
喝了一口茶后,既不說這茶口感如何,也不開口去點評對方的茶藝,而是這樣說道,“就看鐘老師剛才的手法,就含有韓信點兵、關(guān)公巡城、游山玩水、重洗仙顏、孟臣淋漓、烏龍入宮、三龍護鼎等動作啊,佩服!”
鐘華一倒茶的手一抖,差點把茶潑茶幾上。她沒料到,自己做慣了的泡茶手法,居然被這看起來很普通的男人給看了出來,而且還用文雅的用語給點了出來,驚訝道,“沒想到房老師也是茶道中人啊,走眼了,失敬失敬!”
“不敢當、不敢當,只是略微知道點罷了!”房無依這是在謙虛嗎?不是,他是個典型的雜家,啥知識都會去涉獵、涉獵。
加之以前在報社工作,為了給客戶寫出像樣的報道出來,一些專業(yè)性的知識,多少得去惡補一下。這叫什么?沒吃過豬肉,難道沒見過豬跑么?所以房大師與不同行業(yè)的人士聊天,都是從文化的角度去避開對方專業(yè)性的領(lǐng)域,拿文化說事,從根上說起。這方面的才華,對方專業(yè)再厲害,也沒幾個不被他撂翻在地的。
但十個人聽了都有十個人不相信房無依不是這一行的行家,鐘華一也是這樣的反應(yīng),“房老師,你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