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智者,最終才給了滿清發(fā)展壯大的機會,最終大明出現(xiàn)了危亡之事。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祖大壽對大明朝堂失望了,甚至還起了自建爐灶的想法。
蒼天不負(fù),在第二次被迫投降滿清的時候,祖大壽以為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不可能在有什么建樹。但就在此時,朱常武橫空而現(xiàn),不僅以雷霆手段解救了大明,同時也解救了他祖大壽。
那個時候,被救出來祖大壽,也曾對朱常武感激涕零,想著用自己的能力好好報答來著的。可誰想到,自己有心相投,朱常武確沒有重用他。
或許是因為他年紀(jì)大了一些的原因,總之就是不給他上戰(zhàn)場帶兵作戰(zhàn)的機會。反而將他留在了草原之上,讓他繼續(xù)募兵,連同穩(wěn)定這里的局勢。
祖大壽也曾找自己的外甥吳三桂,幾次申請進(jìn)入作戰(zhàn)部隊,卻無法成行。慢慢的,他的心態(tài)就發(fā)生了變化,留在了草原上的他變得也有些頹廢,想著的就是得過且過。
他又哪里知道,朱常武之所以不用他,除了他年紀(jì)的確大了一些,無法像年輕人一樣奔遠(yuǎn)而戰(zhàn)之外,還有就是對他的一些過往的不看好,以及重用了他不好對崇禎交待。
一個曾經(jīng)兩次投了滿清,又兩次主動復(fù)叛之人,換成誰想要用他,都難免會犯有嘀咕。
再說了,祖大壽投降滿清的時候,曾給外甥吳三桂寫過書信,其中可是大罵崇禎的昏庸,這件事情,朱常武沒有忘,想必崇禎也沒有忘。那把此人推出來,就是在給皇上上眼藥,反而對祖大壽的人身安全不利。
祖大壽并不知道朱常武的想法,他只知道,自己真心效忠的時候,對方?jīng)]有接受自己,這就讓他心中不痛快。而這個時候,洪承疇來了。
帷帽男子正是洪承疇,這位曾被崇禎重用,但后來被滿清俘虜,最終也做了降臣,叛了漢人的所謂明末名將。
或許洪承疇是迫不得已。
或許他有自己的苦衷。
又或許,根本就是崇禎不會用人。但不管他是正是邪,在朱常武看來,投降了滿清之人,就是沒有骨氣的表現(xiàn),就是無法讓他再去信任。
洪承疇是在盛京被攻破的時候,逃走的。
當(dāng)時盛京混亂,被炮火所覆蓋,他也運氣不好地被彈片所傷,在他的臉頰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傷痕。
正是因為這道傷,將他的容貌大毀,也因此讓接下來明軍在搜城的時候逃過了一劫。一個被毀容之人,明軍并沒有多看,這才讓他有機會逃了出來,然后來到了草原之上。
以前在滿清的時候,洪承疇與祖大壽都是叛臣之身,同病相憐之下,兩人是有私交的。當(dāng)?shù)弥獫M清被滅,洪承疇實在是不知道要去到哪里,得知了祖大壽的消息后便趕了過來。
兩人的確是有著太多相同的經(jīng)歷,比如說,他們都曾受崇禎重用,但又被崇禎所懷疑,這就讓他們想要做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明臣都不可以。現(xiàn)在又機緣巧合的湊到了一起,所商量的自然就是怎么反了崇禎,重獲自由之事。
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祖大壽與洪承疇想要成事,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難題不是崇禎,而是朱常武。
這個人實在是太厲害了。
自從橫空出世以來,未嘗一敗。
不管是多么強大的對手,不管雙方的兵力數(shù)量是多么的懸殊,最終的結(jié)果都是朱常武獲勝。
就像是祖大壽有現(xiàn)在的一切,也都是朱常武所給的。
他手中所謂的十萬蒙騎,只是對外說的好聽。說到底,這不過就是一些個實力平平,不被朱常武所看中的蒙人百姓罷了。
雖然祖大壽在他們的身上費了不少的力氣,也從朱常武那里要來了不少的物資。但想要把他們訓(xùn)練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