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吧,上門討債的?
自己不是剛剛才下訂單吧,催債也不會那么快的嘛,聽著那邊的動靜,這是動起手來了?
李介賓看著眼前的膏藥,還需要一點時間來起鍋,要不,一會兒去給師哥收個尸?
“師弟呀!我們馬上就到你那邊,你可要幫我呀!”
李爺爺冷哼一聲,直接拿過手機掛斷電話。
周圍的人神色各異,李爸爸跟李媽媽欲言又止,這些年李爺爺不待見李岐黃,但是岐黃這孩子確實一直在關(guān)照他們家。
陸言好奇剛剛那是在求救什么。
路天正跟侯偉一邊感嘆李介賓熬出來的上品膏藥,真是見所未見,同時猜測那個李大老板是不是又攤上什么事兒了。
李介賓把膏藥都挖到一盞青瓷罐里面,他這次熬的是軟膏。
中藥外貼膏藥分軟膏跟硬膏,其實藥效區(qū)別不大,就是在最后成形的時候,放黃丹的多少,放的多了凝固后就會更粘稠質(zhì)地較硬,少放點質(zhì)地就會軟。
硬膏平時就跟一塊古代用的墨石一樣,用的時候用火烤軟,然后涂在粗制敷貼上,趁熱,拍到患處,這就粘在上面了。
軟膏則是需要均勻的涂到敷料上,然后用膠帶固定。
在過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那時候人們生活物質(zhì)匱乏,衛(wèi)生條件不好,主要疾病是各種寄生蟲病跟傷口感染化膿病。
后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人豐衣足食,主要疾病就變成了“四高”為代表的“代謝性疾病”。
以女性舉例,過去的女性常見的是感染跟g頸癌,而現(xiàn)在常見的是子g肌瘤與那氏囊腫。
所以,當看到古代不同時代的醫(yī)家,相互說小話,說那那醫(yī)家學術(shù)思想不對,荼毒無窮,不一定是真的一無是處,有一種可能是時代變了,主流病種不一樣了。
當然,也有可能確實是看對方不順眼,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中國古代文風昌盛,大家都是學醫(yī)的,誰又能真正服誰呢。
李介賓仔細的把鍋里面的膏藥全都刮干凈,藥材珍貴,無關(guān)價格,天地與我共生,則萬物與我為一,物盡其用而莫使其暴殄天物。
李介賓這孩子一向節(jié)儉,一粒米都不會浪費,更何況這非洲牛可真的來之不易,飄洋過海支持中國的中醫(yī)藥事業(yè)。
陸言的攝像機跟隨著李介賓的行為,把這一幕仔細的拍攝了下來,后來在她當上電臺臺長的時候,有人問她做過那么多報道最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陸言沉湎一笑,其意不言自明。
“這兒就是你說的外科圣手?看這攝像頭,布景地,這不就是個攝影棚嘛!”外面一個大嗓門突然喊道。
“別拉,別拉,坤哥,給你說了,你的傷我治不了,這里有人能治。”
李爺爺聽到這個聲音,立刻吹胡子瞪眼,大步走了出去,跟幾個人一照面,破口大罵起來:“李大黃你個b孫兒!”
當頭的一男的冷不丁被罵懵逼了,“啥玩意兒?這老頭子罵我干嘛!”
被夾著的李岐黃連忙躬身尬笑著打圓場,“是罵我的,是罵我的,這是我家老爺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晚輩表示歡迎......”
李爺爺聽完一時間哭笑不得,這氣竟然消了大半,“你不是弄了你的岐黃堂嘛,來我這里干嘛?”
只見李岐黃一邊對著李爺爺鞠躬點頭,一邊拉著身邊的人繞開李爺爺往后院走。
“那個,師父不好意思哈,我不是來找你的,我是來找阿賓的。”
“這病您不會治,還要師弟出手。”
減半的怒氣值瞬間爆表!
啥玩意兒?什么病爺兒不會看,要去看孫子?
這可就激起了李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