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湯來自李東垣所著《蘭室秘藏》,酲者,醉后神志不清貌也,故此方專用于解酒。
中醫怎么解酒呢?
那就是健脾,因為脾主運化。
葛花解酲湯具有健脾胃、消酒積、利濕熱之功,為治嗜酒中虛,濕傷脾胃所致的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而設。
葛花解酲湯亦見于李東垣《脾胃論》,其方可“外解肌肉,內清陽明,令上下內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穢為芳變,濁為清化,泰然和矣。”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顫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酒精屬于濕熱毒邪,嗜酒之人會影響脾胃的運化,產生濕熱邪氣,或使得濕濁停于他臟,影響其功能,熱邪上攻發為痤瘡,比如大名鼎鼎的酒槽鼻;
濕熱蒸騰津液,迫使津液外出,故汗出;
熱擾心神故寐差入睡難;
脾胃濕熱,郁熱不宣故喜涼惡熱;
濕熱之邪阻滯,故舌淡紅胖齒痕,苔白膩、稍黃,脈沉弦。
葛花解酲湯由葛花、砂仁、蔻仁、青皮、陳皮、木香、神曲、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干姜、人參共13味藥組成,其中葛花、砂仁、蔻仁、干姜辛香宣散、使酒精從汗而解;
茯苓、澤瀉、豬苓淡滲利濕,使酒毒從小便而解;
神曲、木香、陳皮、青皮消積行滯而運脾;
人參、白術補氣扶正而養胃。
葛花解酲湯通過發汗和利水并行的方法以分消酒濕,消食理氣和補氣健脾同用,運用散滲結合,消補兼施的法則,邪正兼顧的配伍方法。
大量實驗及臨床研究也表明葛花解酲湯對于長期飲酒引起的肝損傷有防護作用。
而李介賓在此基礎上,加了五味子、牡蠣,這是針對汗出而設。
臨床癥狀多虛實錯雜,有時切合其病機不足以有很好的療效,此時對經方的加減化裁及合方配伍可以幫助醫者兼顧主次,面對復雜病機亦能得心應手,效如桴鼓。
李介賓出完方子,感慨道:“酒性大熱,以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消耗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
他所言之語,半文半白,卻讓人不禁心生敬意,仿佛眼前之人乃是世外高人、一代宗師。
老竇眼見如此情形,趕忙將視若珍寶般捧著的方子遞上前去,并暗自思忖,此次或許真能覓得良藥,治好我這身頑疾。
“飲酒傷身吶,日后還是切莫貪杯才好啊。”
“誠然,誠然,自明日起,老兄定當滴酒不沾!”
“果真有如此堅定之意志,佩服佩服,來來來,來滿飲此杯!有道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戒酒亦不遲嘛。”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介賓覺得自己已經喝得夠多了,便準備起身告辭。
畢竟上次發生的事情讓他心有余悸,至今仍摸不著頭腦,所以無論如何他都不想再逗留下去了。
就在他快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聽到身后傳來小英的呼喊聲:"別急著走啊!我想問問你,像我奶奶這樣的情況,有沒有什么可以長期服用的保健藥品呀?"
聽到"保健藥"三個字,李介賓不禁皺起了眉頭。
在他看來,所謂的保健品不過就是普通的食品而已。如今許多人對中成藥頗有微詞,但卻對市場上那些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司空見慣。
然而他們并不知曉,雖然中成藥可能藥效不佳,但其標準與保健品可是大相徑庭。
中成藥好歹需要經過臨床驗證才能獲得國藥準字,意味著它具有一定的治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