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之見,至今仍在不斷學習進步。
“傷寒派腹診源于《傷寒論》已如上述,但其診法和部位也有源于《內經》者。”
對李介賓的虛心求教,月池已經是毫無保留。
如稻葉克文禮(1805年歿)著《腹證奇覽》序言曰:“古有言,病所根在腹,探以知其壅滯。古謂之診尺,以自鳩尾至臍一尺也。
《靈樞·論疾診尺篇》日‘黃帝問于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又《內經》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又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態,且古人言疾必言腹心,然則腹診之于治療,莫先于斯。”
李介賓熟讀《黃帝內經》,自然聽懂了這里引用《靈樞》診尺,既有望診又有切診。
但其診尺之部位與中國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文中“獨調其尺”,一般理解“尺”為尺膚,其部位在肘至腕之皮膚。
而日本醫家將“尺”之部位理解為鳩尾至臍(神闕)。筆者認為“尺內兩旁,則季脅也”之“尺”,不論從全文理解,或從字意理解,其部位在腹是正確的。
李介賓聽得大受啟發,還有這種說法呀,“有個冒昧的請求,不知道月池同學你有沒有這位先生的著作?我想借來一觀。”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后面更精彩!
月池聽完輕輕一笑,然后起身打開了墻角的一個小行李箱。
從里面拿出了兩本有些年頭的書。
她坐下后,雙手呈給李介賓,而李介賓也慎重的雙手接過,這種有點年頭的書,他在家里已經看過太多了,還是第一次從別人手里看到,竟然有點別樣的感覺。
拿到手里,有一陣清香,他低頭去看,幸好是漢字,雖然是繁體但是他看的多了,閱讀沒有影響。
兩本書,一名《腹證奇覽》,作者稻葉克文禮,另一本名《腹證奇覽翼》,作者久田叔虎。
“這是腹診專著大成之作,集歷代醫家之精粹,久田叔虎是稻葉克文禮之徒,師徒兩人共同研究腹診,最后成就一番佳話。市面上流傳的《腹證奇覽》(全)是兩部的合集,由當代名醫大塚敬節、矢數道明解題......但是我想,李君會更喜歡這兩本,更接近其原貌。”
李介賓小心翼翼地翻開書頁,眼中滿是驚喜,真是愛不釋手,只是打開掃了幾眼,不僅文字詳實,更是圖文并茂,讓人一目了然。
而月池的話語傳入耳中,讓李介賓不禁心頭一動,竟產生了一種遇到知音的奇妙感覺。
的確,對于李介賓來說,閱讀醫書時最為鐘情的便是那些原始版本。因為它們蘊含著作者最初的思想和精髓,宛如璞玉未經雕琢。在此基礎之上,再去研讀各家的批注,則能夠博采眾長、融會貫通。
如此萬流歸宗,李介賓方能得以通曉百家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