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由藿香、半夏曲、陳皮、茯苓、白術、大腹皮、厚樸、白芷、紫蘇、桔梗、生姜、大棗、甘草組成。
祛濕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或四時感冒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這是教材里面的官方說法,也是藥品說明書中的一般說法,看完之后,絕大部分包括中醫學生可能都搞不明白,這個方子究竟是用來干什么的。
對于有些家庭來說,他們比醫生都會用藿香正氣,具體使用標準就是,感覺身體不舒服了,先來上4粒,或者2支......
口臭口氣、頭暈、頭痛、惡心嘔吐、上吐下瀉、脘腹脹滿、胃痛腹痛、渾身乏力、中暑、內傷外感......
現在普遍網上都說中成藥沒效果,那夏季可以買點藿香正氣,不管是膠囊也好,丸也好,水也好,準備好,家里人絕對用的上,而且用上了就是立竿見影。(中成藥為藿香正氣液和藿香正氣水,正氣液為很多人首選,這是由于一則口感更好,二則服用藿香正氣水有發生藥疹、紫癜的個別報道。且含有乙醇輔料的藿香正氣水,應避免服用頭孢類藥物,以免產生中毒反應)
藿香正氣做不到包治百病,但是家中平時常見的不舒服,一大半都是可以用藿香正氣來解決的,解決不了了,再去看病,也不算耽誤。
因為藿香正氣治療急癥(指上吐下瀉這類家庭突發小病)見效最快,基本上服藥后半個小時內就見效(水劑與口服藥二十分鐘內見效),如果吃了一個小時后一點效果也沒有,那說明確實該去醫院看醫生了。
為什么藿香正氣散的治療范圍如此廣泛呢?
藿香正氣散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制方嚴謹、配伍精當、療效確切等優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其重在化濕和胃,清升濁降,氣機通暢,其次才是解表散寒。
雖說方以舌苔白膩為辨證,但若是黃膩,也是可以加上降火藥糾偏而采用的。
后世黃元御著《四圣心源》,其中論升降出入之道。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而這藿香正氣散已經不知道是何方神圣所立,在平胃散的祛濕基礎上,加入了升清降濁,如此,調暢氣機。
濕氣一除,百病難生,胃氣一和,萬病得消。
由此一身正氣不受邪,故而取名為正氣散。
《局方》的“藿香正氣散”的主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障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后,血氣刺痛,小兒疳傷。”
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糖尿病性胃輕癱、老年性腹脹、嬰幼兒重癥肺炎胃腸衰竭、化療后胃腸道毒副作用、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腹瀉、急性胃腸炎、抗生素致胃腸反應、小兒再發性腹痛等。
方以藿香辛溫解在表之風寒,以芳香化在里之濕濁,且辟穢和中而止嘔。
半夏曲、陳皮理氣燥濕,和胃降逆以止嘔。
白術、茯苓健脾運濕以止瀉,共助藿香內化濕濁而止吐瀉。
濕濁中阻,氣機不暢,故佐以大腹皮、厚樸行氣化濕,暢中行滯,氣行則濕化。
紫蘇、白芷辛溫發散,助藿香外散風寒,紫蘇還可醒脾寬中,行氣止嘔,白芷兼能燥濕化濁并止痛。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