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一下西醫的這種思維,下的具體表現。
舉個例子,就比如r腺結節,現如今的社會,女性r腺結節很普遍,很多才十幾歲就有了,然后一做彩超,大夫一看,發現這個位置呀,大小呀,符合手術的適應癥,無禁忌癥。
好,安排好家里的事兒,然后做手術。
微創手術,外面傷口看著不顯眼,不影響美觀......
其實還不如傳統的切開手術,雖然那種做完確實不美觀。
群眾心中的微創手術,高科技,創口小,效果好。
實際上,從一個小口進去的刀,然后一邊按著,一邊在影像下,來會的捅呀,捅呀,然后找呀,捅呀,刀片在里面旋轉去割這個肉......
學過人體基本解剖學的知道,r房是如同橘子一樣的組織結構,假如我們就對著一個橘子做手術,你切開后,找到結節,把它切除,縫好。
跟拿著一根不細的針在里面戳來戳去的找,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把組織攪的一團糟,那種更好,其實說實話,不好去評判。
但是去過手術室,親眼見過這類手術的某大濕表示,這些外科醫生手術大開大闊,手法之粗暴,令人費解。
不分男女大夫.......不會因為是女性就會溫柔。
然后說說結果,有很年輕的女生做完之后,久不收口,更扯淡的是后來復查說又長了幾個新的,醫生建議再做一次......
女生不到18歲,怎么說呢,這要讓憐香惜玉的阿賓知道了,絕對會心疼死。
那么有沒有必要做呢?這個就問到點子上了,既然符合適應癥,那么我們拋開極端情況,比如說這是個莆田系,醫生就是為了創收的。
那么就是說這個是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的,但是這個怎么說呢?
理論上說,開車的都有出車禍送命的風險......而醉駕的風險,明顯比正常駕駛大了很多多多多,對吧。
那么我們繼續說這個風險,這個風險是不是可控的呢?
比如說,我先保守治療,定期復查,觀察,看這個有沒有變化?
如果說真的確實非做不可,那沒辦法,輕重緩急還是要分清的。
上一個女學生有個細節就是,她還在上學,那個甲乳科的醫師讓她放暑假了再去做手術......這種手術,急不急,必要不必要,可以想一想。
然后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某個女醫學生,查彩超發現自己也是r腺結節,當然她不是搞甲乳科的,就去找了同行,大家可能覺得,大家都是醫生,巴拉巴拉......然后同行給的建議也是做手術。
她去找了自己的導師,導師一看,扯犢子呢,這至于做手術?你還那么年輕呢!
然后就沒做,隔了一段時間想起來了,復查了個彩超,發現r腺結節沒了......
當然,個體不代表整體,而且女性嘛,很多秘密確實不是男性所能理解的,當老師的有體會,甲狀腺呀、r腺結節都是職業病了,大概是經常生氣呀什么的——可能有一定的原因吧。
畢竟在西醫目前的病因里面,是不考慮情緒因素在內的,主打的就是個“科學”客觀,人生氣怎么能長結節呢?是吧,心情一好,結節又沒了?扯淡呢,這“不科學”!
開玩笑吐槽一下,別較真兒。
某浙江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某個老專家在講座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大濕深有體會。
“我們的醫學(西醫),經歷了經驗時代,我當年那個時代是這樣,后來進入了指南時代,我也是見證人,而我現在有種感覺,以后我們會迎來個體化時代......”
“有次我查房,遇到個患者,發燒都一個月了,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