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診:上方服1劑,咳嗽即明顯減輕,效不更方繼續服用,但連服10劑后,仍沒有盡全效,現癥見咽干、微咳,舌紅,舌苔薄白,脈細弦。
李介賓一邊看著這病案,一邊手號起患者的脈。
中規中矩,難能可貴,用量輕而有效,只是沒有跟著患者病情變化而及時調整方子。
“大小便怎么樣?”
“大便正常,小便有點多。”
“嗯。”
看著患者面色,聽偶有的咳嗽聲,清脆而不沉悶,李介賓心下有數了,在這個中年大夫的病案上寫下:
三診,治以宣肺利咽。
處方:生麻黃3g,炒杏仁12g,干姜3g,五味子5g,射干12g,桔梗12g,生甘草10g。3劑,水煎服。
“3付夠嗎?我之前喝了十幾付都沒好呢。”女患者看向中年大夫問道,她還是對這個半路出現的年輕大夫不信任,長得那么嫩,醫術也嫩吧。
“先喝3付,然后再觀察觀察。”中年大夫很有經驗的打圓場。
“好吧。”女患者有點不滿意,但是最后還是同意了,都市里面很多病人都是這樣,平時工作忙,所以一次都想多開點藥,這跟李介賓在小縣城,很多病人都想少吃點藥就好是兩種想法。
開完后,李介賓準備走了,但是卻被中年大夫挽留。
“那個,李老師,咱能不能就這個醫案討論一下?”
原來是在這里等著呢,李介賓本來還奇怪呢,這種病很常見,也不算什么疑難雜癥,為什么專門要找自己看看。
“咳嗽是常見病吧,我看你一開始治療的也不錯嘛,其實后面即使你不給她開藥,她慢慢休息也該好了......”
“是嘛,李老師果然慧眼如炬呀,實不相瞞,我是大學學的中醫,當時都是臟腑辨證,后來到了臨床,開始開中藥發現,很多病吃中藥效果不好,等到后來遇到孟教授,才發現,原來經方效果更好,只是經方好像都是六經辨證......”
嘖嘖,又一個學中醫學到想不開的y。
條條大道通羅馬,學辨證論治,其實一開始說的就很明白,辨證論治是個工具。
工具是用來用的,有趁手不趁手,但是用的好不好,分人,也分習慣,看情況。
就如同詠春張天志說的,十步之外,槍快,十步之內,拳快......給槍裝上刺刀,那么都快,嘎嘎嘎。
“我們先來用臟腑辨證分析一下這個病案......”
常見病,不難,但是卻能看出一個人的思路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