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眼前這個大夫的問題,李介賓眼里透漏出一絲悲哀。
考試有答案,指南有標準,治療有規范,沒錯,是非黑白有分明。
可是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有什么絕對正確的答案,那么自古以來那么多醫家苦苦追尋的是什么呢?
如今那些為中西醫醫學事業奉獻的,又是為了什么?
首先,沒有什么所謂正確的答案,古人是先行而后知,科學是大膽假設然后去驗證猜想。
但是現代人往往喜歡先射箭再畫靶,至于所謂的“科學精神”,變成了各種高分SCI里一模一樣的鋪巾、標本照片,還有造假的實驗,偽造往陽性結果湊的數據。
這不是科學,這tmd是玄學!
本案選用小青龍湯方,應當是恰當的選方。為什么恰當?因為有效呀!
事實結果去分析原因,而不是拿著理論去質疑結果怎么怎么不合理,這是抬杠而不是討論。
這次醫案中所用首方,從方藥組成看,屬小青龍湯方。
但從所用劑量看,很多中醫內行會認為并不是小青龍湯方。
因經方的組成不單指藥物,也包括劑量。
正如清代醫家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中所說,“《傷寒論》及《金匱》方出自上古及伊尹湯液,明造化之機,探陰陽之本,所有分兩、煮法、服法等,差之一黍,即大相徑庭。”
考小青龍湯方出自《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論中明言小青龍湯治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清代醫家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中說:“此一節言傷寒太陽之表,而動其里水之氣也。”即后世所說的外邪引動里飲。
又說:“本方散心下水氣,藉麻黃之大力,領諸藥之氣布于上,運于下,達于四旁。內行于州都,外行于元府,誠有左宜右有之妙。”
小青龍湯由麻黃湯加減而來,治療“傷寒表不解”,自然當以麻黃為君藥。
金代醫家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即指出:“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
既然方中以麻黃為君藥,那么麻黃的用量理應不少于他藥。
原方劑量為麻黃、桂枝、芍藥、干姜、細辛、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有人指出,用小青龍湯,麻黃在方中劑量最大,方能顯出“青龍為神物”之效。
但是我們看看本案中的用量:
生麻黃3g,桂枝3g,干姜3g,細辛3g,姜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生甘草3g。
第一眼看過去,李介賓覺得這個中年大夫用藥很有日本漢方醫的風格,因為日本的醫家用藥就是比較輕,都是幾g幾g的用。
實際上,只要對癥,藥物用量輕并不會影響效果,如清代陳士鐸用藥也輕,但是不見其效。
或者有急危重癥,需要回陽之功,大劑量用藥無可厚非。
只是如今有些中醫,醫術一般,但是不覺得是自己問題,總覺得是藥量不夠,加大藥量,幾十g,幾百g的用,怎么說呢......從不內耗自己,也算是本事了。
“如果麻黃加量會怎么樣呢?”中年大夫聽完李介賓的分析后,好奇問道,他當時麻黃這么點,純粹是害怕太多了會有不適,還真沒想那么多。
李介賓說:“如果在本醫案中,依上述用法,麻黃在方中劑量最大,可能的結果是咳嗽頓減而喘、汗并作。”
“為什么?”
“因為案中沒有‘傷寒表不解’,沒有‘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