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能不能治療糖尿病?可以呀,但是這種“治療”的思路跟西醫是不一樣的。
先說西醫,西醫有血糖儀,能監測血糖,還能查胰島素釋放試驗,所以西醫思路簡單易懂就是降糖,從胰島素到血糖各個環節的降,只要能降到范圍內就行了。
餐前7.0mmol/L,餐后11.1mmol/L,就算達標了。
血糖本身只是個數值,高了不代表就是怎么怎么,而是血糖升高后會一直破壞全身的血管,這個才是最要命的,心腦腎疾病由此而生。
再說中醫,西醫的糖尿病屬于中醫的“消渴病”范疇,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病證。
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變部位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
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則陰損及陽,熱灼津虧血瘀,而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絡脈瘀阻,經脈失養,氣血逆亂,臟腑器官受損而出現癤、癰、眩暈、胸痹、耳聾、目盲、肢體麻疼、下肢壞疽、腎衰水腫、中風昏迷等兼證。
這是現在對于消渴的定義,看出貓膩了嗎?
古代的中醫是沒有血糖儀的,所以注定了,中醫是從癥狀上去認識所謂的“糖尿病”。
換而言之,大家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把一個糖尿病患者擱到古代,不一定就會被診斷為“消渴”。
而拿著一個現代血糖儀穿到古代找到一個“消渴”病人,給他測個血糖,那么他的血糖也不一定就是高的。
既然古代就沒有血糖高低這個概念,那么那些歷代醫家們所立的方劑,也絕對不會以降血糖為標準參考,即使有些確實有改善血糖的效果,也是個別,不具備普適性。
當然,這是現在,不代表未來。
“那現代就沒有名醫能創立降糖的方子么?”羅娜敏銳的察覺到了李介賓的言外之意。
李介賓一聽百威下肚,感覺有點飄了:“血糖儀才普及幾年啊......1969年的時候,第一臺血糖儀問世,1987年以后,歐美國家才開始大面積推廣血糖儀,1994年,拜耳進入了國內......測血糖在現在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是真正說起來也就是這二十年間......”
才20年呀,看看身邊的那群80、90后,他們多大呀?
20年前畢業的那批中醫學生,如果進了大醫院,運氣好的應該已經是正高了,運氣不好的,說不定現在還是個副高。
診室里,正收拾東西下班的譚主任,打了個噴嚏,感受到一絲絲惡意。
才這么點時間,把歷代名醫穢土轉生出來,或者用拘靈遣將召喚出來,能不能搞出來個中藥降糖法?
嗚嗚嗚.....
哭?哭也是算時間的。
人是習慣當下的,并且大部分人總會覺得現在的一切是過去,也是未來,一切都是不會變的。
為什么李介賓總是習慣要去追溯一下歷史。
如果稍微了解一下歷史,就會知道,FDC興起不過20年,在之前,都是單位分,沒那么值錢。2020年之前,李介賓就不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人總不相信,價不會跌呢?
1997年,XXX席卷了一圈,把泰國、日本、韓國席卷后,在香港被堅強的后盾給硬頂了回去。
當時,傷敵一萬,自損八千,民生凋敝,王石被請去喝茶,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講了,而這兩年的故事,每個人都是親歷人,這也算見識歷史了。
后世如果有人問起來,為什么這年頭兒白送FZ都不要,都那么傻的嗎?
或許滿臉溝壑的老人,顫動一下嘴唇,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