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中醫診斷課。
“今天是我們中診最后一課了。”中診老師傷感的擦掉眼角并不存在的眼淚。
真難,總算熬到期末了,以后就能跟這班學生說拜拜了。
中診老師簡單把后面的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講了一遍,然后就撤了......一刻都不想多待了。
下面的同學:......
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在中診里面被歸到其他辨證方法里面,這一點,李介賓是不太理解的。
要么就刪了,要么就多給一點內容唄,就這樣簡單講一講,真是讓人不上不下的。
沒辦法,通俗教材嘛,就講一個簡單易懂方便上手。
最近有講,現在的教材跟以前的教材比起來,跟簡筆畫一樣,越來越薄。
很難說這是進步還是退步,要求高一點好還是低一點呢,國內的小學生都會的九九乘法口訣,國外的小孩子是不會的。
下周就要期末考試了,大家收拾完東西就去復習了。
李介賓也沒再多講什么,六經辨證來自于《傷寒雜病論》,衛氣營血辨證來自于《溫熱論》,三焦辨證來自《溫病條辨》。
等到學中醫經典的時候,就再講吧。
李介賓收拾完東西,就坐地鐵去了醫院,去了譚大夫的診室。
譚大夫還在整理自己的病案,看到李介賓來了,高興的起身。
“阿賓你來了呀,那個患者剛剛走,她現在已經不咳嗽了,哪里都好......”
李介賓拿過病案,看了一眼,不奇怪。
張某,女,28歲。初診,主訴陣發性咳嗽2月余。咳嗽呈陣發性、連續性,干咳無痰,咳則胸憋,晚上較白天咳嗽多發,影響睡眠。口干不喜多飲,納食尚可,大、小便調。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沉細弦。
處方:生麻黃3g,桂枝3g,干姜3g,細辛3g,姜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生甘草3g。7劑,水煎服。
二診:咳嗽即明顯減輕,效不更方繼續服用,但連服10劑后,仍沒有盡全效,現癥見咽干、微咳,舌紅,舌苔薄白,脈細弦。
三診:生麻黃3g,炒杏仁12g,干姜3g,五味子5g,射干12g,桔梗12g,生甘草10g。3劑,水煎服。
復診:諸癥皆消。
按照胡希恕的說法,六經辨證,不是六條經脈,而是六類癥狀群: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很多看過《內經》與《傷寒論》的人會覺得奇怪,為什么兩本經典文風差別那么大。
因為《內經》是論文,而《傷寒論》是指南。
尤其是《內經》被唐代王冰這個道士經手整理,那真是境界越高越好,文采越華美越好,恨不能一句話掰出來十個道理。
而《傷寒論》則是言語簡練,什么病,有什么癥狀特征,用什么方子治療。
什么病,用錯了方法治療,會變成什么樣子,然后用什么方子治療。
這種文風,那就是大白話,越簡單,越好懂越好。
所以讀傷寒呀,最好不要想太多,加戲加的太多,就容易出問題。
還是那句話,方子好不好,是用出來的,有效就是好方子。
不會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