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說,有這么相信中醫藥,并且喝了之后療效確實不錯的病人,是值得欣慰的事情,雖然話確實有點多了,老唐仔細詢問了他癥狀改善程度跟現如今的情況,然后開了方子:
蜜麻黃8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細辛3g,法半夏20g,干姜14g,醋五味子4g,白術30g,茯苓30g,蜜款冬花10g,蜜紫菀10g,桔梗10g,麩炒枳殼10g,陳皮14g,烏藥10g,姜厚樸14g,紫蘇葉16g,黃芩10g,麩炒蒼術30g,浙貝母20g,北柴胡10g,砂仁10g(后下),麩炒薏苡仁30g。10付,水煎服,1日1劑分服。
這還是老唐調的方,其實還是原方,變動不大,本來就是效不更方,老唐也就是稍微調整了一下個別藥物的用量,還有加了柴胡、砂仁、薏苡仁。
受李介賓影響,最近他看了一些漢方醫學,日本的柴撲湯,也就是小柴胡合半夏厚樸湯,對于喘咳效果很好,他一看自己的方子,所以就又加了點柴胡,這不就看著很像了嘛。
砂仁是理氣藥,李介賓用地黃的時候往往會搭配砂仁,這里雖然沒用,但是老唐鬼使神差的也加上了。
薏苡仁是味用途很廣的藥物,可以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老唐也給加上了。
然后讓這個退休老干部繼續喝喝。
李介賓不是不能把這個方子精簡下來,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觀棋不語,真君子。
有時候干涉別人的成長,未必是一件好事兒,這種事情,尤其應該讓中國的家長們理解。
隨著老唐的技藝精進,他會走出自己的道路,雞蛋從里面打破是生命,從外面打破是荷包蛋。
不過門診結束后,他還是聊了一下關于小青龍湯的方解。
小青龍湯,《傷寒明理論》與《醫方集解》區分君臣佐使,麻黃為君,桂枝、甘草為臣,芍藥、五味子為佐,干姜、細辛、半夏為使。
而許宏則認為,麻黃為君,桂枝為臣,芍藥、干姜、細辛、半夏為佐,五味子、甘草為使。
老唐并不知曉許宏到底是何方神圣,但王天賜一見此番情形,便明白李介賓又要開啟他那關于中醫活化石的長篇大論了。
許宏(公元 1341-1421 年),字宗道。其籍貫乃建安,即如今的建甌之地。宗道自幼修習儒家學說,而后轉學中醫,對于各種疑難雜癥及奇異疾病,一經他手醫治,往往都能收到顯著療效。
許氏對于張仲景的傷寒學研究頗為深入,撰寫了《金鏡內臺方議》這部著作共計十二卷。在此書中,他將《傷寒論》中的 113 個方劑歸為湯、散、丸三大類,并從方劑的配伍以及辯證選方等方面,深入探討了《傷寒論》中方劑的特點,從而揭示出仲景辨證論治的規律。
他年幼時致力于儒學,后來卻隱居行醫。他勤奮刻苦地鉆研中醫典籍,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而且臨床經驗豐富。每一次治病救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聲名遠揚,成為明朝時期福建省赫赫有名的醫學大家。
只可惜,盡管此人醫術超凡脫俗,在中國歷代名醫的行列中,卻難以列入 T2 級別的行列。
老唐若有所思,君臣佐使是出自《黃帝內經》的理論,被后世醫家發揚,用來學習理解方劑確實方便,但是并不代表就是絕對真理,各位醫家多有發揮。
“幾個類型的方子做下比較,麻杏石甘湯的話,咳嗽、哮鳴音會更明顯,有汗出口渴,明顯的肺熱證象。
麻黃湯的話,除了咳嗽、喘鳴之外,還有發熱惡寒,肢體疼痛。
麥門冬湯治療的是氣上逆,咽喉不利,因為咽喉反射性的劇烈干咳(肺胃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