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疑問,為什么說西瓜有小毒呀?”就在這時,一個別的班的學生好奇地湊了過來,開口詢問道。
聽到這個問題,李介賓轉頭看向她,笑著反問道:“小妹妹,你應該不是學的中醫吧?”
那名女生聞言,輕輕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緊接著,她自我介紹道:“我是信息工程學院的。”
這句話一出口,周圍的幾個男生瞬間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他們異口同聲地驚嘆道:“什么!我們學校還有計算機專業!”
也難怪他們會如此震驚,畢竟這是一所醫學院校,其他專業似乎在這里都顯得沒有什么存在感。
“大樹,來,給這位同學解釋一下。”李介賓矜持的一笑,然后拍出一個大樹牌去解釋這個問題。
大樹當仁不讓,開始嗶嗶:“中醫里面說的毒,尤其是中藥里面說的毒,是個專有名詞,跟咱們日常說的有毒是兩個意思......你可以理解為藥效的偏頗程度。”
中醫書里言說有毒,有大毒,有小毒各自含義。
大毒指藥物的氣味性能之最猛烈者。如大黃之瀉下,麻黃之發汗,瓜蒂之催吐,均屬猛烈之品。《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小毒指藥物的氣味性能之猛烈程度最輕者。《素問·五常政大論》:“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毒則介于大毒和小毒之間,即常毒。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眾所周知,中藥在不叫中藥之前,有段時間就叫“毒藥”。當然,這個“毒”的含義跟現在的毒藥意思上有一點點不太一樣。
“毒藥”這個稱呼頗為古樸,但是無非就是個名字,就好像古人起個名兒,還要給自己起個字一樣。
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只是個名字而已,不代表這兩個人道德水準就很高。就好像我大樹,字大德。
中藥的毒性,是中藥治療疾病有效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西瓜性甘寒,人稱天然白虎湯,白虎湯是什么?是傷寒論陽明病第一方,治療陽明熱盛的。
既然能治病,那怎么可能是好好先生?怎么可能沒有偏性?中藥有四氣、五味、歸經。
中藥之毒性正體現了某種中藥所含成分“四氣五味”之偏性。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也正是因為其具有藥物之偏性。
《神農本草經》按藥物的毒性和療效分為上中下三品:
即上品120種,能補養,“無毒”,可以長服、久服之品;(時代的局限性,里面第一味丹砂就是有毒的。)
中品120種,能治病補虛,無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
下品125種,專治大病,多為有毒,不可多服,不能久服。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討的現象。明清時期,醫學領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醫家,但其中一些人對張子和的理論持批判態度。
而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那個時候,人們普遍崇尚進補養生之道,認為身體虛弱或患病時需要通過滋補來恢復健康。因此,當他們去找醫生看病時,往往希望得到氣血雙補的治療方案。
然而,攻邪派張子和主張以攻邪為主,強調運用具有一定“偏性”的藥物來治療疾病。(如枳實、三棱等破氣藥)
對于習慣了傳統補法的患者來說,這樣的觀點顯然難以接受。(這一點,跟現在大眾們的想法很相似,只能說歷史是個圓。)因此,張子和的攻邪理論逐漸被邊緣化。
如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明清時期有很多相似之處。人們依然熱衷于各種保健品和補品,認為這些產品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關鍵是,還覺得這些東西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