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天回醫簡》被挖出來洗干凈后,搞內經的那批專家就有點不自在。
話說,老唐一開始那種囂張跋扈的性格是有原因的。
這幫研究內經的,仗著《黃帝內經》在中醫學體系里,T0的地位,一個個眼高于頂,仿佛其他學科的都是渣渣:
sorry,我不是針對某個人,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文化人就有這通病,隔壁儒教那群腐乳們,動不動掛在嘴邊的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你們這些小子從圣賢指頭縫兒里,悟出來幾個字兒就能受用終身了云云......
所以要不然說后面稱呼其為儒教,而不是儒家呢。
當一件事物,或者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學說被放到了神龕上的時候,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接受一些不必要的包裝、造神,而逐漸的偏離了本意。
醫學,本為治病,越是一線的大夫,其實越能體會這個道理,所以很多時候,臨床大夫對于中西醫的爭議是比較少的,因為大家都是看病的,有沒有療效心里是門清兒的,很多時候相互攻擊多少因為一點競爭關系。
反而是后面這些不看病的,打起嘴炮來,掐起來是最兇的。
大道理說的一套又一套,吹起牛來也是要上天的模樣,反正動動嘴皮子頂多損失幾口唾沫,自己又不看病,病好不好不都是自己說出來的嘛。
自以為指點江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是中國文人的通病。
唐宋之前,醫術以術為主,而唐宋之后,受到了儒教理學的影響,中醫界也是開始大搞理論,反而沒有之前那么務實了.......
而不巧,《黃帝內經》高速發展,恰恰就是在宋之后,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高保衡等人奉敕校正《素問》,定名《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至此,靈素之學遍布天下。諸多注家也大都是明清時期的。
而現在,《天回醫簡》出世,研究者逐漸發現,《黃帝內經》似乎是“以經釋經”。
《黃帝內經》這部最經典的典籍,是為了解釋《天回醫簡》所編纂的......
研究《內經》的老頭子們被告知頭上多了個祖宗,你們的《黃帝內經》其實是二創作品,已經感覺臉面不保,聽說都氣暈了好幾個了。
幸好老唐接受了李介賓的教化,如今不像以前那么狹隘了,不然估計也要心魔叢生。
不過這跟老劉有什么關系呢?他不是搞傷寒的嘛?
呃,本來是沒關系的,咱傷寒派是跟著醫圣仲景混的,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呀。
現在又有人拿著這個《天回醫簡》說,我咋瞅著《傷寒論》跟這《天回醫簡》的關系,不一般呢。
嗯?咋意思?搞經方的這幫人不樂意了。
誰想給自己認個爹地?
老劉反正不想,但是他也有疑惑呀。
“《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中的治疝方與《傷寒雜病論》中的仲景桂枝湯只有谷與甘草之別,而到現在,仲景桂枝湯還是常見的中醫方劑。”
“劉老師是對這一點迷惑吧?”
老劉心里想的什么,李介賓門清兒。
《傷寒雜病論》與《黃帝內經》算是中醫學界兩大門閥,很多時候,理論是有摩擦的。
有人問了,《傷寒論》不是根據《內經》寫的嘛?張仲景序里面還寫了呢。
以前大家都是這么說的,抱歉,現在隨著經方的重新流行,越來越有呼聲提議,要將經方“去內經化”。
關于到底《傷寒雜病論》有木有參考《黃帝內經》,張仲景的六經體系到底是不是來自《黃帝內經》。
中醫學界已經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了。
相當一部分經方派表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