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中醫都開始選擇使用電子設備來開具藥方,并將其發送至中藥房。而那些傳統的、需要親手抓藥的老中醫則逐漸減少。
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使得這種趨勢成為必然,即使是中醫領域也無法避免。盡管這種方式提高了效率和便利性,但卻失去了一些傳統的韻味。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被高樓大廈和鋼鐵森林所包圍,金錢不再是實物而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財富也只是銀行賬戶中的一串符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似乎也變得冷漠和疏離,仿佛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 NPC(非玩家角色)。
然而,每一味藥材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們蘊含著天地間的靈氣和生命力。當我們親手觸摸、感受這些藥材時,才能真正領略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想小的時候,外公還有四季進山采藥的習慣,爺爺經常會把進的中藥進行篩選挑揀加工。
問一個問題,做飯需要學習嗎?好像需要,但是問飯是怎么做的,有點晉惠帝的幽默了。
陽光透過高大的梧桐樹灑在實訓室的窗臺上,今天的天氣挺不錯的。
實訓室內,藥香四溢,同學們圍坐在操作臺旁,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李介賓的每一個動作。
他身著一襲白大褂,雙手穩健而隨意地從一旁的桶里挖起了一碗不知道什么的粉末,輕輕撒入已經預熱的鍋中。
大樹不禁問道:“那是什么?也是滑石粉嗎?”
“那是蛤蚧粉。”一旁的小卷毛聶恒鄙視道,但是同時有點疑惑,自己炒制的是水蛭,難點在于控制水蛭不要破碎。
而阿膠的炮制雖然并不復雜,但卻是一項非常考驗炮制者經驗和技巧的工作。
阿膠是由馬科動物驢的皮經過長時間的煎煮、濃縮而成的固體膠。在高溫下,阿膠會烊化,變得柔軟且具有粘性。由于阿膠價格昂貴,如果將其與其他藥材一同煎煮,則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因此,這種方法很少被采用。
通常情況下,阿膠可以直接化入已經煎好的湯藥中服用。
在中國,山東的阿膠以其卓越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而聞名于世。其中,東阿縣所產的阿膠更是被譽為“阿膠之王”,享有盛譽。
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使用阿膠時,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直接烊化后入藥。而在南北朝時期的《雷公炮制論》一書中,記載了一種用豬脂浸泡并炙烤阿膠的炮制方法。到了唐代,出現了阿膠珠這一新的炮制品種。直到宋代,人們才開始使用蛤蚧粉炒制阿膠,并一直沿用到現在。
蛤蚧粉在武火下迅速變得金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氣,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般,變得靈活起來。
就在這時,李介賓迅速將剛剛切好的阿膠丁倒入鍋中,然后拿起木鏟,輕輕地翻炒著。這個過程需要特別注意火候,不能讓阿膠融化,否則就會影響到炮制的效果。
在李介賓的炮制下,阿膠開始慢慢地發生變化。經過蛤蚧粉的催化作用,阿膠逐漸化成了一個個小球狀,并鼓起。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和經驗才能完成。
李介賓的動作流暢,似乎已經完全沉浸在了炮制的世界里。他的雙手如同音樂家一樣,奏出一曲美妙的樂章。
同學們驚嘆不已,他們從未見過如此高超的炮制手法。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李介賓的一舉一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就連平日里自視甚高的小卷毛聶恒,也不禁露出了驚訝的目光。雖然心有不甘但此刻,他不得不承認,即使是他自己,也難以達到李介賓這樣的水平。
但是難點還不止于此,聶恒沉默的等待著,心想李介賓應該會犯錯的。
直到鍋中的阿膠粒如珍珠般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