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最早的名字叫“散寒草”,更名為“細辛”還有段故事。
有這么一位賣藥郎中,年老體力欠佳,便收了一個年輕人做徒弟。
年輕人有四快:吃飯快,走路快,說話快,辦事快,就是心不細,做事粗枝大葉。
一次,來一位“溫熱病”的病人,讓徒弟取來“清涼藥”。
粗心的徒弟便取來“散寒草”,這是味溫熱性的藥,病人服后心如火燒,喉潰舌爛,眼紅口干。
幸虧被老郎中及時發覺,否則病人會被活活燒死。
又有一次,老郎中給潮熱病人治盜汗咯血,徒弟又取錯藥,結果病人血盡身亡。
死者家屬告官,師徒倆嚇壞了,只好遠走高飛,跑到外縣賣藥度日,才免去了牢獄之災。
此后,老中醫將“散寒草”改為“細心”,為了使徒弟看到藥名細心慎重,不再粗心大意。
后來醫生認為“細心”不像中藥名字,便改名為“細辛”。
這個辛字按中藥性能“辛甘酸苦咸”五味起名,“散寒草”味辛,改名“細辛”也有這個緣由。
“細辛不過錢”逐漸成為中醫用藥的一條清規,成了古訓。
細辛有毒性但比較輕微,每天服用的劑量不超過3g就不會造成任何毒害性。
超過以后就會有麻醉的效果,精神狀態變差,還有全身抽筋等癥狀。嚴控每天攝入的細辛劑量,避免出現中毒跡象。嚴重的中毒反應會直接發生死亡危險的,必須立即去醫院搶救。
《傷寒雜病論》用細辛的方子有16首,細辛最常用量為2~3兩,最高用量為六兩(烏梅丸)。
按漢制折合今制常用的兩種方法,即一兩分別折算為3.125 g和 15.625 g,則烏梅丸中細辛最低折算用量為18.75g,最高折算用量為93.75g,遠大于一錢(3g)。
有學者研究文獻指出細辛在北宋之前的常規用量為 20~30 g,單次用量遠遠大于后世的“細辛不過錢”。
聽到李介賓的話,不光是病床上躺尸的曉聰,就連一邊的同學聽了都有點不可思議,尊嘟假嘟。
張仲景那么勇的嘛?
“為什么古人用那么多就沒事兒?難道古人真的修仙了?”一邊的王洪問道。
李介賓頓了一下:“這......也有可能。”
近千年的事兒,這個東西想還原或者探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單純的模仿跟揣測,是很幼稚的行為。
明清的古人說,不過錢。
而明清口中的古人,用的遠遠超過。
都是古人,聽那個古人的?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按張仲景的來,細辛就沒事兒了?可以大膽用了?
看著還躺在病床上的曉聰就知道,不要著急盲目相信,同時不要拿生命健康當籌碼賭博。
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講,細辛之所以有毒性,主要源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細辛揮發油中含有黃樟醚這種成分。黃樟醚不僅會對呼吸系統產生影響,導致呼吸麻痹,而且它還是一種毒性較強的致癌物質。如果攝入過量的細辛揮發油,可能會引起動物的呼吸肌麻痹,進而導致其死亡。
另一方面,細辛屬于馬兜鈴科植物,而馬兜鈴科的許多植物都富含馬兜鈴酸。馬兜鈴酸具有明顯的腎毒性,如果長期或大量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可能會對腎臟造成損害。
因此,在使用細辛時需要嚴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潛在的不良反應。同時,對于患有腎臟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慎用細辛。
李介賓看了看床上的曉聰,“一會兒最好查一下肝腎功。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