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湯,由補氣的四君子湯與補血的四物湯合方而成,氣血雙補,故名八珍。
熟地黃25g,赤芍16g,白芍18g,川芎16g,當歸14g,黨參16g,茯苓18g,白術25g,炙甘草6g,黃芪25g,黃芩10g,桂枝10g,通草8g,陳皮10g,白芷10g。三付水煎服,1日1劑分服。
不錯不錯,深得醫林狀元之精髓,補氣中處處見四物湯活血,這方子沒問題呀?
“阿賓,你幫我看看這個方子,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
李介賓看了一眼方子,中規中矩,就是個八珍湯,也沒有用什么大量的藥物,不過也有可能是老唐還沒有加量,那邊患者喝了就覺得不舒服了。
“這方子沒問題?”
“那奇了怪了。”
李介賓又詳細詢問了患者的具體情況。
突然,他反應過來,“那患者體型偏瘦弱?”
“是呀,瘦如風擺柳腰。”
.......老師你真有文化,李介賓吐槽,不過也很好形容了這位女患者的體型。
李介賓畢竟是沒有真正見過患者本人,只是看醫案聽描述,漏掉了很重要的信息。
人的視覺提供了絕大部分信息傳遞,所以診病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望診是放在第一位的。
“她體型偏瘦,熟地25g對于正常人來說算正常量,不算過量,但是對她而言,有點超標了,熟地滋膩,她消受不起,所以才會有肚子下墜不適,類似于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
老唐這才恍然大悟,可是馬上又有了新的疑問:“可是她說她胃口很好呀,你說她脾胃虛弱,這有點對不上號呀。”
“胃口好一般確實說明胃氣充足,但是臨床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假如她脾胃真的強盛,又怎么會如此瘦弱?又如何會氣血虧虛呢?”
老唐細細品味,良久,然后問道:“那現在怎么辦?停藥?”
“不用,你給他開的藥都是好東西,丟了可惜了,讓她一天藥量減半,分兩次用姜湯調服。”
“好的,聽你的。”老唐應下來,然后給王天賜發消息,讓他聯系患者說明情況及解決辦法。
“阿賓,又跟你學了一手。”老唐感慨,“平時熟地都是25g常用量,之前喝了都沒事兒,沒想到這次會開多了。”
李介賓一邊整理資料,一邊說道:“沒事兒,吃一塹,長一智,這就是中醫的特點,個體化差異,就算是西醫,很多藥物在計算用量的時候,也要根據患者每公斤體重去用藥,中醫沒有固定的方,固定的量,無非是看人開方。”
“而且,你是知道我習慣的。”
老唐立馬秒懂:“熟地配砂仁兒,我知道,只不過這不是......”這不是看她胃口好,就沒用砂仁兒這樣的健胃藥嘛。
“中藥的配伍有時候并不是那么簡單,人體本身是一種陰陽平衡,生病了就是打破了陰陽平衡,我們醫生用藥就是在試圖恢復這個平衡,之所以要講究配伍,就是為了使得這個過程更加平和絲滑,這是西藥所不能及的優勢。”
熟地本身是滋膩之品,譬如肉中之肥美者,對于脾胃運化功能本身就不好的人來說,難以消受,所以搭配辛溫理氣之砂仁兒,可以助其運化藥力。
臨床上多見虛實夾雜之癥,尤其靈活用藥。
老唐聽后,覺得李介賓的分析很有道理。
“阿賓,你真是個寶藏男孩,你的醫術和洞察力真是讓人佩服。”這老唐,從哪里學的新詞,也不看用詞對象跟語境,這么說出來,讓李介賓平白無故一陣惡寒。
“唐老師過獎了,我只是學中醫久了,一點微不足道的經驗而已。”
“哎,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