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藥知識競賽的半決賽中,李介賓、大樹組成的隊伍在第一場中藥辯識環節中表現出色,以三十多分的高分遙遙領先,而其他隊伍得分普遍才在十幾分左右。
下面的觀眾只是覺得今年這個比賽挺有看頭的,開局就給來了個大的,不僅有黑馬,簡直就是黑龍騎臉。
臺上的選手直面李介賓,只有鴨梨山大。
這個時候,藥學院幾個隊員的手表亮了,然后看了看消息,又看了看臺下的聶恒向他們點頭。
發起投降?
發起投降?
穩住,我們能翻盤兒!
不是,師兄,這開局三分鐘高地都沒了,還怎么翻盤?
且聽我指揮……全體都有,往左移動10cm。
????
第二場比賽是一場理論知識的較量,主要考察參賽者對中藥學理論的掌握程度。
這場比賽包括了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多個方面的知識。
等等,這是不是跟第一場有重疊?
其實也不是,第一場本來就是認藥識藥,李介賓那種直接性味歸經主治一起說,明顯是超綱了。
“理論知識是我們的強項,你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記住,回答時要準確、簡潔,不要拖泥帶水(不要給自己加戲)?!?
幾個藥學院的心思稍定,第一場是實踐,他們這些比不上那個中醫世家出身的,也實屬正常(雖然平時都是他們靠實踐打壓其他學院),但是理論知識方面,相信他們絕對不會差了,第二場好好表現,是有可能追上李介賓的隊伍。
比賽開始了,第二場是每隊輪流回答問題,答對了得分,答錯了不得分也不扣分。
這種規則是為了給第一場比賽沒有拿到高分的隊伍一個得分的機會,避免分值拉大,比賽過早結束——此時再看,果然是有先見之明。
主持人曾小賢拿著便簽對藥學院1組提出了一個問題:
主持人: “請描述黃芪的性味歸經,并舉例說明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這算不算是重了?剛剛那個小伙子不是回答過的嘛。
但是題目就是這樣設定的,這又不是考試,靈活點應該也沒事兒。
藥學院小組1回答: “黃芪性味甘溫,歸脾、肺經。它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作用。在臨床上,我們常用黃芪來治療氣虛乏力、表虛自汗等癥狀。”
“回答正確?!?
主持人曾小賢問藥學院2組: “請列舉三種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并解釋它們在治療熱毒病癥時的不同應用。”
“金銀花、連翹和板藍根都是常用的清熱解毒藥。金銀花性寒味甘,適用于外感風熱或熱毒血??;連翹性涼味苦,主要用于治療瘡瘍腫毒、瘰疬結核;板藍根性寒味苦,常用于治療溫病發熱、咽喉腫痛?!?
回答準確而詳細,切實扣準答題點,像極了考試時謄寫答案的學生,藥學院2組得分再次增加。
………
大樹看出來問題了,這第二場明顯是給人喂分兒來著,很多問題其實并不難,只要答出來就能得分,大家都得了分,等于沒得,但是一旦有那個隊伍答錯了,就會被趕上。
隨著比賽的進行,幾支隊伍的得分差距逐漸縮小。
當然,跟一手天胡開局的李介賓還有些差距。
聶恒暗自點頭,看來自己的策略見效了,以空間換取時間,自己果然高見。
但并不是每個問題都那么簡單,主持人曾小賢看著便簽,提出了一個關于配伍禁忌的問題:
“請解釋‘十八反’中的‘甘草反甘遂’,并說明在實際應用中應如何避免這種配伍?!?
這個問題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