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賓大致一掃藥方,就看到了藥方上有甘草20g,大棗20g。
老唐最近有點飄呀。
這是李介賓腦海里的想法。
或許正是由于受到了明清時期溫補派醫家們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吧,以至于現如今相當多的人們腦海當中關于補藥的固有認知,都僅僅局限于像鹿角膠啦、龜板膠呀、阿膠之類的這些東西上面。
即便是退而求其次,那也至少得是熟地黃啊、當歸哇、肉桂喲以及人參等等這類常見的藥材才能夠算得上是所謂的“補藥”。
在時方驗方里,甘草很多時候都是用來調和諸藥了,加甘草就是意思意思,好像是沒啥作用,隨便加加。
然而殊不知,在經方里,醫圣張仲景用甘草,主要目的是為了補虛的。
很多不研究經方的人,第一次聽到張仲景用甘草、大棗的目的是為了補虛,都有點錯愕或者不適應。
這個錯誤印象可以這樣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說,眾人腦海之中所留存著關于孔子孔夫子的固有印象,這位被尊稱為文圣人的他,通常都被人們想當然地認定為一個毫無縛雞之力、只會溫聲細語與人講大道理的和藹可親的老頭子……
然而,這種認知其實是深受自北宋以來,那些文人士大夫們所塑造出來的形象之影響而產生的一種誤解與偏差。
事實上呢,真正的春秋仲尼可絕非如此!據考證,孔丘身高一米九,徒手舉城門,能駕車,善射箭,60歲自駕周游列國,這怎么可能是文弱書生???
子路可以說是孔子座下弟子中,最能打的一個了。
孔子曾經感嘆過,自從有了子路,再也沒有人敢對我不尊敬了。
那么孔子跟子路又是怎么相遇的呢?
“你瞅啥?”“就瞅你了咋滴?”“看打!”“我打!”
年輕的子路是個集市惡霸,帶著公雞毛插的高冠(將夜里面的書院老二君陌原型就是子路),拿著公豬皮包劍鞘的劍,與孔子狹路相逢,兩人相互看對方不順眼,于是大打出手,戰況如何不清楚,總之,這場激戰過后,子路竟然心甘情愿地拜倒在了孔子門下,成為了他最為忠實的弟子之一。
從此以后,子路跟隨孔子四處游歷講學,逐漸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和道德的重要性。他也慢慢改變了自己以往的惡習,努力修身養性,最終成為了一名備受尊敬的賢士。
后世美其名曰,以“德”服人~~~
并且有了個成語,叫做“孔”武有力?。ㄐΓ?
再比如說,西游記里太白金星的老好人形象容易誤導人,認為他只會詔安,只會勸架,只會宣旨,孫悟空大鬧天宮,還在一邊拉著說別打啦~ 別打啦~
但是實際上,太白金星乃是西方金星,主兵革殺伐,在遠古的神話故事里,乃是一等一的殺神。
《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將軍之象也。”
《漢書·天文志》:“太白經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陰陽家認為他是武神,掌管戰爭之事,主殺伐。只要金星在特殊時間、區域出現,便是“變天”的象征,是爆發g命或zz變異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
以上兩個例子其實就是說明了,在不同作品以及時代的影響下,或許會對一些事物造成一些刻板印象。
甘草也是如此,它在張仲景這位醫學巨匠手中時,其運用之法與其他醫者相比可謂天差地別。
張仲景所著經典方劑共計二百五十六首,而其中包含甘草的藥方竟多達一百五十四首!這個數字令人瞠目結舌,占據了全部經方總數的六成還多……
老唐聽到李介賓說出那句"甘使人滿"時,眉頭微微一皺,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