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蕓回答: “常見的補益藥有黃芪、黨參和人參。
黃芪的藥用部位是根,主要用于補氣固表;
黨參的藥用部位也是根,主要用于補中益氣;
人參則也是根,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作用。”
“除了這幾種,西洋參也是常用的補益藥,藥用部位同樣是根,主要用于補氣養陰,適用于氣虛陰虧的患者。”
根、根、根,怎么全都是根?有時候真的很好奇,當年那些古人是怎么嘗出來的。
最近網上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地球上的動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都會保護自己,所以,為什么那些植物不讓自己進化的又難吃又帶毒呢?
苦瓜:這是在說我?
附子:這是在內涵我嘍?
東方的勞動人民,那真是絲毫不浪費呀。
連續提問幾個問題,兩隊都是平分秋色,觀眾們都看的直打哈欠,這比賽太沒意思了吧,跟半決賽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好吧。
好在比賽進入了下一個環節,那就是相互提問環節,由兩隊輪流互相提問。
而且這個環節還有個特別的規定,那就是當被提問的隊伍回答出來后,由提問方確定對錯,如果提問方解釋不出來,那么答題方得分,提問方扣分。
“那好,雙方聽懂規則了吧?那現在,抓鬮決定誰先開始!好的!由中醫學院隊開始!”
大樹跟李介賓相互看了一眼,咋辦?誰問?
大樹猶豫了一下,最后還是避嫌,讓李介賓提問。
“請問,茯苓的入藥部位是什么?”李介賓問道。
毫無疑問,信息學院隊回答:“根莖。”
專家席上,老羅跟田教授眼神一凝。
李介賓看向了主持人,“對方回答錯誤,可以再給她們一次機會嗎?”
????
茯苓不就是根莖嗎?
下面的觀眾來興趣了,怎么著,還有反轉?
“信息學院隊,還要改答案嗎?”
兩人商量了一下,堅持是根莖。
“好的,回答方堅持自己的答案,那么現在,提問方,請告知正確答案!”曾小賢一揮手,把C位讓給了李介賓。
“茯苓的藥用部位是,菌核。”
????
不是,這答案好抽象呀,有沒有人幫忙解釋一下。
“信息學院隊,你們對這個答案有異議嗎?好的!有異議!那到底是根莖還是菌核呢?有請我們的專家評委們點評!”
終于,干坐了半天的專家們有了用武之地。
幾個人,你看我,我看你,那啥我西醫專業的,我研究經典的......
最后還是勤勤懇懇的田教授起身,“這個答案呢,是中醫學院回答正確,茯苓的藥用部位,是菌核,大家可能是見的草類中藥材比較多,而誤以為茯苓也是一種植物,其實不是的,茯苓,其實是一種菌類........”
茯苓是擔子菌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干燥菌核,靠吸收松木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生長......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有詩云:碧松之下茯苓多。
哦,怪不得叫過去上好的茯苓都叫云苓,云南的茯苓是道地藥材,云南那邊兒,盛產菌子呀!
這才有意思嘛!
隨著比賽的深入,李介賓他們的隊伍和信息學院隊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每個環節都考驗著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臨場反應能力。
只可惜大樹這小子見色忘義,一直在劃水,出工不出力.......其實吧,還不如他來,信息學院隊撞上了李介賓,那是亞歷山大呀!
“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