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部一郎!
這個人老劉當年在京城的時候,可是有所耳聞。
這位江部君曾在上次的經方交流會上嶄露頭角,不僅如此,他還親自拜訪過京城的各路名醫大家,甚至有幸親眼目睹過中醫界赫赫有名的胡希恕施展醫術的精彩場面。
可以說,對于中醫領域的種種門道,這位江部君可謂是了如指掌、經驗豐富。想到這里,老劉暗自思忖著接下來該如何與這位行家打交道……
“劉君對于在下的《經方藥論》有深入研究,這一點是令人開心的事情,很歡迎能與大陸的經方友人進行討論。”江部話鋒一轉:“關于‘引經報使’學說,來自于金元時期的張元素的《珍珠囊》與王好古《湯藥本草》中,我們認為并沒有確切依據,持否認態度。”
老劉一時語塞,這幫日本人說話還真是固執,他試圖去辯解一下。
“至少,對理解《傷寒雜病論》沒有什么幫助,不是嗎?”江部補充道。
老劉一時語噻。
林動眉頭微皺,目光凝視場上的二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這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仔細觀察和研究臨床用藥的情況,而結果卻讓他感到頗為困惑。
他逐漸意識到,在實際的醫療實踐中,臨床用藥與中藥學教材中所講授的內容存在著不少差異。許多時候,使用某一味中藥時所發揮出的功效,似乎與中藥學課本里所描述的并不完全一致。
這種現象引起了林動極大的興趣,但同時也給他帶來了一些疑慮。
尤其是當涉及到“報使歸經”這一重要概念時,“報使歸經”一直被視為中藥學中的核心理論之一,如果輕易地對其加以否定,那無疑會給整個中藥學體系帶來巨大的沖擊。
可是,現實中的種種案例又讓他覺得不能盲目地遵循傳統觀點,必須要有更為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就在此時,老王和李介賓也被吸引住了目光,不約而同地望向了這邊。只見羅娜滿臉好奇之色,開口問道:“這中藥的報使歸經到底有啥用處啊?”
聽到這話,李介賓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解釋道:“要說這報使歸經嘛,以前確實沒啥大的用處。不過呢,真正讓它變得重要起來,還得從張元素說起。”
說到這兒,他稍稍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整理思緒,然后才繼續講下去。
“那張元素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指出,每一種藥物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性味厚薄以及升降浮沉之性。與此同時,咱們人體各個部位的生理特點那也是各不相同的。正因為如此,如果想要讓藥物充分發揮其療效,就非得把藥物的這些特性跟人體的具體特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可。”李介賓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神情專注且認真。
“只是這種用法是他從內經中總結而來,真的說起來,張仲景確實沒有什么所謂引經之說。”
最后,他總結道:“所以呀,這位來自日本的老先生可不是隨隨便便瞎說一通,他能提到張元素與王好古,那一定是經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之后,才有此一番見解。”
也因此,老劉不能直接反駁,大家都是專家,不是鍵盤俠,沒有依據的學術爭論,那跟潑婦吵架一樣,還有什么意思。
羅娜微微頷首,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而林動也在心中暗自琢磨著剛剛所聽到的話語,那些關于教材存在對錯之分,猶如一道閃電劃過她原本有些迷茫的思緒。
沒錯,既然教材會被判定為正確或者錯誤,那就意味著其中必定存在著某種衡量的標準。而這個標準究竟源自何處呢?答案顯而易見——是人制定的。
可緊接著,新的疑問又涌上心頭:什么樣的人才能夠有資格去否定另一種理論呢?
毫無疑問,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