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補瀉,你只講了補法,那瀉法呢?”站在一旁的林動皺著眉頭,盯著面前的李介賓,迫不及待地追問道。
他對這方面的知識充滿了好奇和渴望,想要了解得更為全面深入。
被林動這么一問,李介賓下意識地伸出手撓了撓自己的后腦勺,嘴里喃喃道:“有嗎?其實……其實我剛剛講的并非單純的補法啊,唉......”
而周圍原本靜靜聆聽的人們聽到這話之后,也不禁面面相覷,臉上滿是驚訝與疑惑。
他們心里暗自思忖著,剛剛李介賓明明說得那般詳細,各種要點、原理分析得頭頭是道,怎么現在又說不是單純的補法了呢?難道這里面還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玄機不成?
眾人的好奇心被徹底勾了起來,紛紛將目光投向李介賓,期待著他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李介賓稍稍壓低了聲音,緩緩地開口道:“想當年,我尚處于年幼之際,便開始研習張景岳的醫學理論。
那時年少懵懂,對于醫道的理解尚不深刻,但受其影響,年少之時我的行醫風格多是以補為主。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閱歷漸豐,我又有幸接觸到了李東垣的學說。
這一次的學習經歷讓我大開眼界,自此方才明白,所謂的‘補’并非僅僅是簡單的補益那么單一,如果不能深入領悟其中真諦,那這種補很可能就會淪為虛無空洞之舉......”
此時,眾人都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李介賓的講述。特別是老劉和老王二人,更是全神貫注,因為這可是他們首次聽聞李介賓親口敘述自己的學醫歷程。
李介賓稍作停頓后,接著說道:“直到后來,當我完整地學完張元素的學術思想之后,才算是真正洞悉了李東垣用藥的根本依據所在。
如今市面上的大部分教材在闡述李東垣的學說時,往往都顯得過于膚淺,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雖然大家都知道如何運用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但要想真正領會其中藥物搭配與使用的法度,則絕非易事。”
說到此處,李介賓微微嘆了口氣,然后語氣淡淡地總結道:“總而言之,若不深入鉆研張元素的醫理精髓,想要成為像李東垣那樣的醫學大家,恐怕是難以實現的啊!”
“不學張元素,難成李東垣”,這句簡潔卻意味深長的話語,如同裊裊余音一般,縈繞在在場每一個人的耳畔,引得他們紛紛陷入沉思,反復咀嚼其中深意。
方才李介賓所講述的內容,僅僅只是觸及到張元素學術體系的冰山一角罷了。
要知道,張元素的醫學造詣博大精深,但由于受到所處時代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與影響,其學說并未能廣泛傳播開來、盛行于世。
而后世之人在對金元時期諸位醫家進行評價時,往往更多地將李東垣推到前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張元素這位先驅者的重要貢獻。
這實在令人惋惜!再者,張元素的學術理論深奧難懂,門檻頗高,對于那些初涉醫道的新手而言,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顯得極不友好。
就拿李介賓來說吧,如果他事先沒有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李東垣的醫學思想及經驗,恐怕想要踏入張元素那高深莫測的學術殿堂,也是困難重重,難以得其門而入啊!
欲學張元素,先學李東垣。
這是李介賓的體會,同時感慨,千古名醫何其之多,而能留名青史者,都是一個時代的主角,有如遮天這等玄幻小說中證道的大帝古皇一般,想要一本中醫學課本就學完,簡直就是韓長老拿圣體煉丹成仙,癡人說夢。
“李君,可能你口中的補瀉,已經非單純補瀉,但是于我等而言,終究有益,還請賜教。”和田在一邊請求道。
其他人雖然沒說,但是眼中的熱切不假,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