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莘農先生有句名言:“醫道之難也,難于辨證;辨證之難,難于驗體。體質驗明,陰陽可別,虛實可分,病證之或淺或深,在臟在腑,也可明,而后可以治病,此醫家不易之準繩也。”
自古以來,醫道之路崎嶇坎坷,其中最大的難題莫過于準確地辨證論治。
而要做到精準辨證,其困難之處又在于對患者體質的精確判斷和驗證。
只有當醫者能夠清晰地辨明患者的體質特征時,才能進一步區分出人體內部的陰陽變化、虛實差異。
如此一來,病癥究竟是淺顯還是深重,病灶所在是五臟六腑中的哪一處,都能一目了然。
在此基礎之上,方可對癥下藥,施展醫術,這乃是歷代醫家始終遵循且不可變更的準則啊!
所謂殊途同歸,其實在咱們國內也并非沒有名醫知曉體質的重要性。
這些經驗豐富的醫生們經過長年累月的臨床實踐,自然也是深有體會的。
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他們并沒有匯聚起眾人的力量,歷經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心血付出,從而最終成功地構建出一個擁有完整漢方醫學體系的架構來。
日本的漢方醫學,是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由眾多如同大塚敬節、矢數道明、龍野一郎級別的大佬們協力創建而出的,雖然這種盛況在當下的日本已經成為了絕響.......但不得不說,他們給日本的漢方醫學界留下了寶貴財富!
林動聽罷,內心不禁深受觸動。
他回想起自己曾經遇到過的案例:同樣都是使用地黃這味藥材,有個身材消瘦的女子僅僅服用 &n便感覺到腹部明顯地下墜不適;但與此同時,卻有位年邁的老者治療失眠便秘即便用上了足足 &n之多,其大便狀況依舊保持著正常狀態。
由此可見,個體之間的差異之大實在令人驚嘆!
不僅如此,現今還有不少初涉中醫領域的新手們,在面對中藥用量這個問題時,往往習慣于生搬硬套書本上所記載的常規劑量。
他們總是一味地認為只要按照既定的標準去用藥就能萬無一失。
更有甚者,如今在網絡之上還甚囂塵上地宣揚著重劑方能取得顯著療效這樣一種觀點。殊不知,這種片面且盲目的看法很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意想不到的危害。
林動不禁在心中輕輕嘆息一聲,只覺這醫學之路宛如崇山峻嶺般艱險崎嶇。
回想起自己剛剛學有所成時所取得的那一點點小成就,此刻在這個場合之中竟然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面對眼前眾多醫術精湛、經驗豐富的前輩們,林動那顆原本有些自滿的心瞬間被謙遜和求知欲所填滿。
與此同時,在另一邊的李介賓則陷入了沉思當中。
當他聆聽著黃教授講述朱莘農的言論時,也不得不承認其中確實蘊含著一定的道理。
然而,經過一番仔細思考后,李介賓發現這些觀點與黃教授現今所倡導的理論相較而言,雖然有著一脈相承的思路,但是實際上已然是大相徑庭的兩碼事了。
“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啊!”李介賓暗自思忖著,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覺得這種學術上的傳承與發展正是推動醫學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所在。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像黃教授這樣敢于突破傳統、勇于創新的學者存在,才能夠讓醫學領域得以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
想到此處,李介賓對于未來醫學研究的方向越發充滿了期待。
“朱莘農先生辨體質多從望診和切診入手,尤其擅長咽診與臍診.....我無緣親睹朱莘農先生診病的風采,但從夏弈鈞、邢鸝江兩位先生的用藥看,他們非常重視客觀指征,常常凝視,或者按壓腹部,或查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