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又稱“汗八里”,這是馬可波羅對這座城市的稱呼,意謂“汗城”,大汗居住的城市。
自中原王朝丟失了燕云十六州之后,這片土地便被視為牧族所有。世代生活于這片土地上的人,開始被稱為“漢兒”,漢人作為一個族群,以此處為核心,開始出現、衍生。
契丹人得到幽州之后,將其改稱燕京,作為遼的五京之一。
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后,迅速地由盛而衰。金海陵王完顏亮放棄東北祖地,遷都燕京,改稱中都。這座城市第一次成為一國都城。
蒙古軍隊將女真人自東北、漠南趕向華北,又從華北將其驅逐南下,從而占據這座城池。可是,經過戰亂之后的燕京,早已破敗不堪。
蒙古國的都城,在漠北的哈剌和林,離燕京有三千余里。為了管轄漢地,蒙古國在燕京設置行尚書省,由斷事官擔任行臺最高長官。
蒙哥汗暴斃于釣魚城之后,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擁有正統繼承之位的阿里不哥在和林稱汗。占據漢地的忽必烈,只能將自己的都城設于開平。
擊敗阿里不哥之后,忽必烈改開平為上都,改燕京為中都,自此確立兩都制。而后,在金中都舊址東北,以金太寧宮為中心,開始重建大都城。
新的大都城,由忽必烈第一幕僚劉秉忠全面主持建設,花了近二十年時間,直到五年前才勉強建成。
城方六十里,共有十一門。
位于全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宮城之內,總共只有三座宮殿。
隆福宮本為太子真金居所,真金去世之后,這座純漢式建筑便一直空置著,等待下一任的太子。
宮城的正殿為大明殿,是個雜糅著漢式皇宮與蒙古宮帳的奇特建筑。這里本是皇帝召見群臣舉行朝會大殿,但是現今這位皇帝根本就不喜歡朝會。除了每年正月元旦的大朝會之外,平日里只有無聊的鳥雀才會光顧。
延春閣,是皇帝的寢殿。也許是因為這是一座更接近蒙古風格的建筑,無論是吃飯、睡覺,祭天拜地,還是召見臣下、會見使臣、興辦宴會,忽必烈全都在這里解決。
空闊的大殿內,只有一張寬大的龍座。
座上年近八十的老人,胡須皆白,臉上點點黑斑,精神顯得不太充足。
座下,圍坐著一堆膚色各異的文武臣子,有人著漢服,有人著蒙古服裝,有人一身官袍,也有人一身戎裝。
三個孫子,圍坐于前。
龍座的左側,是老大甘麻剌。龍座的右側,坐著老三鐵穆耳。
而貼近老人腳跟,則坐著真金的第二個兒子,答剌麻八剌。
三個嫡孫,忽必烈最疼愛的是這位老二。而其他兩位兄弟,對此也從來沒有任何的忌恨與不滿。
按漢家王朝的繼承制,嫡長子是太子的天選之人。按蒙古的傳統,幼子卻擁有更多的財產繼承權。是以,老二便成為一個毫無競爭力的角色。
當然也非絕對,比如他們的祖父,這位已經掌控天下三十年的忽必烈,當年就是以老二的身份,生生地擊敗他的幼弟而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
如今的這位老二,不被所有人當作威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個啞巴!
此時的南方依然燥熱,大都卻開始進入一年之中最為舒適的時候。
大殿門戶洞開,涼風習習而入。
群臣的爭吵聲,與涼風一起,不時在忽必烈面前拂過。
身著絲質薄袍,頭頂笠子的忽必烈,隨意斜坐在龍座之上。當他收斂起威嚴的時候,誰也看不出來這是個手中沾滿千萬人鮮血的帝國之主。
但是,圍坐于他身前的臣子們,沒人敢輕視這位耄耋老者,哪怕他看著總是暈暈欲睡,隨時似乎便會長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