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省,荊州衛(wèi),軍戶張家小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一大段需要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才需要背誦的《大學》總綱之聲音,竟然從軍戶之家飄了出來!
旁邊路過聽到讀書之聲的軍戶們,都是暗暗搖頭,
“看來張誠父子想要改換門庭之心不死啊!
生于軍匠之家,此生是無望了,真是可惜了張誠三子神童張釴這樣一個讀書種子啊!”
原來明代沿襲了元代的匠戶制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
其中匠籍又分為民匠戶和軍匠戶,民匠戶為民間手工業(yè)者,軍匠戶為在各都司衛(wèi)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者。
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軍匠戶比一般的民戶、民匠戶,地位還低,
他們不僅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于勾補不許分戶。
軍匠戶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更不要想通過參加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的戶籍和命運。
雖然軍戶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但軍戶之中的軍匠戶卻不能,
因為軍匠戶涉及一些軍中機密,為了保密,只能家族之中傳承,一旦允許參加科舉,就有泄密的可能。
所以明朝出于軍事保密的需要,軍中的軍匠戶籍子弟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而張家正是這樣的軍匠戶籍,
張家遠祖叫張福,是元朝廬州合肥?。
世祖叫張關保,鳳陽定遠?。
明太祖朱元璋初起時投軍,以后渡江,破采?磯,從?將軍徐達平定江南,?功浙江、福建、?東,最后授歸州長寧所世襲千戶,后世?軍籍,死后葬于宜都。
之后一直傳到張誠一代時,
從歸州遷到江陵,?江陵籍。
因施舍窮?,齋供和尚。同時又有點?吃,江陵?給他起?個外號叫,“張謇?”。
他曾有?宏愿,愿以其?為蓐薦,使?寢處其上,溲溺之,垢穢之,吾?間焉。此亦吳?所知。有欲割取吾??,我亦歡喜施與,況詆毀?已乎?”。
意思是,他愿意把自己的身體作為蓐薦(荊州一帶農戶用稻草挽成繩子編織而成的一種臥具),使人在上面安設床榻,寢處游息。
可見此人為人仗義,急公好義!
他之所以如此做,一是天性使然,二是希望用自己的德行能恩澤后代,改變張家門庭。
他的這一言行,對自己兒子們的行為極有影響,都傳承了他的擔當、獻身精神。
張誠有三個兒子,
老大張鉞,老二張鎮(zhèn),老三張釴。
三子之中次子張鎮(zhèn),子承父業(yè),繼續(xù)當軍。
剩下的老大張鉞,比較會做生意。
在他的經營下,張家日漸殷實,張誠周濟窮人,張家三弟苦讀攻書,也有了更多的資本。
而老三張釴卻是一個書呆子,一門心思讀書,在老大張鉞的鈔能力幫助下,
還考上了秀才,成為靠國家養(yǎng)著的職業(yè)學生。
老三張釴童年時,家庭條件非常艱苦,但他先天稟賦極好,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