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討論發生在不同的家庭,風格也不相同。
人民醫院家屬院孟長偉的家中,氣氛非常喜慶祥和。
得知自己的兒子估了646分,一向嚴肅的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孟維華也露出了笑臉:“兒子,考的不錯。”
“什么叫考的不錯,這叫考的很好。孟維華,你考一個646分,我看看。”
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護士長邢芬非常不滿意丈夫的態度,一邊做飯,一邊關注著父子對話。
孟主任有點尷尬,沒有接茬,還是對兒子說:“你還是想去華清吧,想好報考哪個專業了嗎?”
孟副主任早就斷了子承父業,讓兒子上醫科大學學外科的念頭。
孟長偉此刻確實有點糾結,如果沒有楊曉帆的一番言語,他只能放棄自己向往的專業。
報考機械工程,這個專業幾乎是壓著學校的投檔線,不可能出現投檔落選的問題。
這就和前世一樣了,自然他是不知道的。
他雖不像其它“小三只”一樣,對楊曉帆有著近乎盲目的信任,但也非常認可這位同學的實力與見識。
自己這三年的高中生涯,幸也不幸。
級部最好成績,第二名,班級最好成績,也是第二名。
而且楊曉帆學的很輕松,很愜意,啥都會,什么都玩,感覺并沒有多少用力。
以往晚自習刷題的時候,孟長偉不止一次地想過,如果楊曉帆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情,會是什么樣子,能取得什么樣的結果,自己真想看看。
對于精密儀器這個專業,他還是比較執著的,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父親。
父親其貌不揚,看著一個很普通的中年男人。
但有一雙非常靈活的雙手,還有一顆縝密的大腦,是醫院外科的“一把刀”。做過很多成功的疑難手術,身上擔著多項稱號。
當年剛分配到地區人民醫院的時候,很快就展現出了較高的天賦,是當時外科的重點培養對象,醫院有名的青年才俊。
不然當初地區人民醫院的“一枝花”也不會倒追。
兒子像媽,細看有點胖,但也是非常英俊的小伙,但從打娘胎里,就被“一枝花”投喂的太好。
邢芬做事麻利,勤勞肯干,還有大女兒協助,家務活就沒讓兒子搭過手。
楊曉帆買菜做飯的時候,孟長偉在家連地都沒掃過。
油瓶倒了,倒是會扶,但確實是胖。
而且孟長偉自小就聰明,小學、初中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回回第一,幾乎沒有考過第二,在地區醫院家屬院里,也是鼎鼎大名、聲名遠揚的。
大家都紛紛夸贊,孟維華后繼有人,“神刀”得以傳續,時任護士的邢芬笑的合不上嘴。
孟維華開始也抱有很大的期望。父唱兒隨,職業傳承,自來是華國人的傳統。
不然咋地,老子在醫院干了一輩子,擁有豐富技能,結識衛生系統人脈資源一堆,小子你說要去法院?幫不上忙,使不上勁啊。
當時孟維華剛升任副主任不久,業務繁忙,經常出差,接連手術。
當孟維華,終于準備開始傳道解惑、培養傳人的時候,發現上了初中的兒子已經被“養廢了”。
孟維華的第一想法,不是兒子怎么突然長這么大了,而是怎么這么胖了。
不是說小時候胖,長大了就瘦了嗎?
不是說學習辛苦,孩子就瘦了嗎?
對內科一直都有成見的孟維華,此時更是非常郁悶。
看著這雙小胖手,根本不是拿手術刀的料。
就算身體的胖能減下來,手也不好瘦啊,一雙不可能靈活的手,哎!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