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是小海島村莊一天當中最悠閑的時候了。
漁船歸港,炊煙裊裊,晚霞滿天。
鄉道上背著農具的婦女和阿伯們或是在行走、或是站在路邊閑聊,偶爾一只小土狗竄過,追隨著頑童們的腳步,嬉嬉鬧鬧地在奔跑。
方為三人路過村口的那顆大荔枝樹下時,李太爺依然坐在那張小藤椅上乘涼,像是完全感知不到時間流逝似的,從日出坐到日落,一直這幅模樣從來沒變過。
“李太爺!還不回家吃飯呢?”
三個小輩禮貌的停下自行車跟李太爺打聲招呼。
幾乎每個進出村子的人,都會跟村口荔枝樹下的李太爺打招呼。
大家都知道村口的這顆大荔枝樹是李太爺種的,但荔枝卻是全村人都可以吃的,李太爺從來不在乎誰摘荔枝吃,在荔枝成熟的季節里,方為采苓阿勝沒少往這顆荔枝樹爬,樹下的老頭就看著他們,還生怕摔著這群頑皮的娃娃。
“吃,吃。”
大概是太多人問他這個問題了,李太爺都回答出慣性來了,說完才瞇著眼睛細看一下,笑問道:
“阿為啊?你們放學了?”
“對啊,李太爺你坐一整天啦?”
“呵呵……”
老頭笑而不語,事實上是沒聽清他在說什么,耳背。李太爺經常會聽不清別人的說話,也不會追問,聽不清的時候,就笑一下,點點頭,大抵上他每天要回答的東西也就那些了,聽不聽得清反而成了次要的事。
不遠處的院子門打開了,一個七八歲的小丫頭從屋里跑了出來。
“李太爺,我們走了!小婷過來叫你回家吃飯了!”
“呵呵……”
依然沒聽清,所以用笑回答。
直到小丫頭跑到他身邊,大聲地在他耳邊喊:“太爺!吃飯啦!回去了!”
老頭這才動了起來,佝僂著腰站起身,用手里的這張小藤椅當拐杖使,撐著一步一步往家里走去。
等下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便是明天的太陽升起了。
……
從村口往里小騎一段兒,便到了阿勝家。
于是三人的車隊變成了兩人的車隊,剩下方為和徐采苓繼續騎。
也不遠,車輪子在崎嶇不平的鄉道滾動一會兒后,兩座緊挨著的熟悉屋子便出現在了眼前。
兩人的父親——方先鋒和徐志遠正在路坎邊上的石頭坐著閑聊說話。
這倆中年男人都是老煙槍,方先鋒喜歡抽紅塔山,徐志遠喜歡抽紅梅,抽起來的時候啊,兩人嘴巴和鼻孔都在冒煙,跟各自身后正飄著炊煙的煙囪都有得比了。
“方二伯!”
“遠叔。”
徐采苓和方為交換著,各自跟對方的老父親打了聲招呼。
鄉下人對禮貌這塊相當看重,尤其是這個棍棒教育管教的年代,孩子見了長輩,必須得叫的。
當然了,兩家相鄰,方為和徐采苓從小就一塊兒光屁股長大,對雙方長輩也都是再熟悉不過了。
“回來啦?采苓,今天開學怎么樣?”方先鋒也停下閑聊,笑呵呵地問隔壁家的丫頭。
“挺好啊!方為他還當班長了呢!”徐采苓一副與有榮焉的樣子。
“看人家阿為都當班長了,你還整天顧著玩兒,不得多跟阿為學習。”
徐志遠說道,跟鄰居家的阿為比起來,自家這閨女兒可有得頭疼的,想想她倆也一個年紀,又是一塊兒長大的,怎么差距這么大哩……明明他看阿鋒這家伙一副純放養的樣子,也沒怎么管教過阿為啊?
徐志遠之前還想學方先鋒的方式來教育采苓呢,結果可倒好,他不管不顧的時候,這丫頭差點沒樂上天!就差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