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中,時間很快就來到了七月十四這一天。
而鄧允貴與鄧允泰在節(jié)日的前一天從北海趕了回來,但兩人都沒有留在家過節(jié),把上一車貨的貨款留給鄧世榮后,當(dāng)天兩人又直接裝了滿滿一車貨前往北海。
顯然,兩人之前的北海之行,已經(jīng)成功開拓了市場,而且價位應(yīng)該也比較理想。
對此,鄧世榮一點也不意外,前世他跟鄧允貴可不止是跑了北海,后面還往廣東湛江、廉江、茂名等地方跑,開拓了不少市場,所以在承包缸瓦廠的前幾年,做出來的缸瓦根本就不愁賣,他跟鄧允貴兩人也著實是賺了不少錢,否則也不會那么財大氣粗的提前把大隊的承包費全部結(jié)清了。
在我國,把七月十四當(dāng)節(jié)日過的,一般都是南方人,而把七月十五當(dāng)節(jié)日過的,則是北方人。
而過七月十四的諸多省份中,對這個節(jié)日最重視,非廣西莫屬。
在廣西,很多地方可不僅僅是過七月十四這一天,而是把七月十四前后的十來天都當(dāng)成重要節(jié)日來過,所以才會有七月十四大過年的說法。
又因為廣西人在七月十四這一天都要吃鴨,所以外省的朋友就開玩笑的說,七月十四沒有一只鴨子能活著走出廣西。
雙旺境域雖然沒有七月十四大過年的說法,但對于七月十四這個節(jié)日,也是相當(dāng)重視的。
當(dāng)然了,現(xiàn)在這個年代的農(nóng)村人都比較窮,七月十四想要跟后世一樣家家戶戶劏(tāng)鴨吃是不可能的,甚至全村都沒幾個舍得在這個節(jié)日劏鴨吃的。
然而,過節(jié)又不能像平時一樣吃點咸菜就算,于是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邦杰大隊便流行在七月十四這一天做蓋籺吃。
對于這個年代的人來說,能吃上蓋籺那是天大的享受了。
做這種小吃,無論是現(xiàn)在這個年代還是后世,女人都是最積極的,昨晚半夜的時候,鄧允珍就起來泡米,一大清早就跟妹妹鄧允珠一起帶著泡好的米和用來裝米漿的盆到阿祖公廳門口的那口石磨那里磨米漿。
由于今天那耶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磨米漿蒸蓋籺,哪怕鄧允珍姐妹去得已經(jīng)足夠早了,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小時才把米漿給磨回來,主要的時間都花在排隊上了。
看到她們把米漿帶回來,鄧世榮不由得搖頭道:“你們想吃蓋籺什么時候做不行啊,非得今天去湊這個熱鬧,排隊都能排上老半天,還不如買只鴨回來劏著吃呢!”
鄧允珍把米漿放下,笑道:“爸,那不一樣的,今天做蓋籺吃,才有氣氛。”
鄧世榮道:“你們不嫌麻煩就好?!?
鄧允珍用衣袖擦了擦額頭的汗珠:“不麻煩,爸你廚藝好,先幫我們做個餡唄!”
鄧世榮道:“早給你們做好了,就放在廚房的灶臺上。”
鄧允珠興奮道:“太好了,姐,我們趕緊回去蒸,我給你燒火,等把蓋籺蒸好了,去供阿祖公回來就可以開吃了?!?
鄧允珍笑道:“行,走吧,我也好久沒吃過蓋籺了,想想都嘴饞。”
于是,姐妹倆便興沖沖的拿著磨好的米漿回廚房,開始蒸蓋籺。
……
一個小時后。
鄧世榮和六個兒女一起坐在飯桌前吃蓋籺。
一塊蓋籺一般都有三四厘米厚,蒸的時候是一層又一層的蒸,每一層都非常薄,吃的時候可以一層又一層的撕開來吃,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當(dāng)然,不想撕的,也可以跟最上層的餡料一起咬,甚至還可以弄個醬料來沾著吃。
總之,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小吃。
很久沒有吃過蓋籺的鄧允珍姐弟,吃得那叫一個滿足,臉上掛滿了笑容。
……
過完七月十四,第二天村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