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
某食堂。
黃勝軍看到碗里那幾塊讓人充滿食欲的農家小炒肉,心中真的有股說不出的感動。
這農家小炒肉,是同學鄧允衡從自己碗里夾過來給他的,用的借口非常蹩腳,說是他只喜歡吃農家小炒肉里的辣椒,不喜歡吃里面的豬肉,所以為了不浪費,就讓他幫忙吃。
這種話別說是騙考上北大的高智商天才了,就是騙大字不識一個的大爺大媽估計都騙不了。
而同樣的事情,三天兩頭就會在他們身上重演一次,鄧允衡用的借口都跟這次的類似。
對此,黃勝軍心知肚明,知道鄧允衡這個熱心的同學是想幫助他,但又怕他面子上過不去,才會隨便找個理由當借口的。
原本,在北大讀書的待遇非常好,學校除了發放足夠吃的飯票之外,每個月還額外給予21.5塊錢的補助,這么優渥的條件只要不是每天大吃大喝,就算每天吃肉都是綽綽有余了。
按理說,身為北大學子,黃勝軍不至于會難到要讓好同學找借口救濟的程度。
但每個人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
黃勝軍出生于川省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里兄妹多,父親這個頂梁柱身體又不好,日子原本就過得非常拮據了,再加上還要咬牙供他們幾兄妹讀書,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這些年下來,家里為此欠下了一大筆債務。
如今,他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真真正正的有了“收入”,自然是迫不及待的要回報家里,讓父母能夠活得輕松一點。
因此,他來北大之后,每個月學校發下來的21.5塊錢的補助,他都會把其中的20塊錢寄回家,只留下飯票以及1.5塊錢以備不時之需。
錢寄回家了,留下的那點錢自然要省著花,所以黃勝軍平時吃飯的時候,吃雜糧的時候什么菜都不要,吃米飯的時候頂多就打份最便宜的青菜。
這種日子,黃勝軍在過了差不多半個月后,被同學鄧允衡發現了。
于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鄧允衡同學就變得空前挑食了,今天不吃這個明天不吃那個,三天兩頭變著法子的給他送菜,雖然每次送的都不多,但這份心意真的讓黃勝軍無比感動。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黃勝軍已經把鄧允衡這個同學當成最好的朋友了。
黃勝軍是知恩圖報的人,他嘴里雖然從來不說謝字,但心里已經默默把這人情記下了。
以后有機會了,一定要還上這份人情。
黃勝軍心里是怎么想的,鄧允衡自然不知道,他在入學之初,父親就給他指明了道路,讓他利用學習的空閑時間,多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與校友,等以后出了社會這些就是別人羨慕不來的人脈關系。
對于父親這個說法,鄧允衡打心里認同,所以在學校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他還真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黃勝軍不過是他眾多朋友中的一個而已。
……
博白縣城。
在外面吃過飯后,鄧世榮一行人便逛起街來。
除了鄧世榮以外,其他人都是第一次來縣城,對于縣城自然有些好奇。
從興隆路逛到東圩街,在那里買了下午要吃的菜,再從東圩街逛到文化路,然后從文化路回到大街,這一路的“高樓大廈”讓鄧允珍、張秀萍以及張母看得目不轉睛,不斷驚嘆縣城的繁華。
其實,這個年代所謂的高樓大廈,最高也就是六層的建筑物而已,連七層的建筑物都還沒有出現呢!
但在沒出過門的鄧允珍三人眼里,這已經算得上是高樓大廈了。
回到那二層小樓后,鄧世榮便對大兒子說道:“允泰,接下來在阿萍妹沒生之前,你都挺閑的,沒事就出去多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