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養著,要不然容易死,你一個人提的話太累了。”
“行,那大哥你明天陪我去。”
“好的。”
……
福清縣政府。
鄧允衡作為一名常務副縣長,縣政府的二號人物,自然擁有自己的辦公室。
如今,經過半年多的摸索與鍛煉,鄧允衡在常務副縣長這個職位,已經是干得有聲有色了,他畢竟是北大這幾年來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是有真才實學的,工作能力毋庸置疑。
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后,鄧允衡開始考慮福清縣的發展方向了。
福清縣背靠大海,鄧允衡覺得想要拉動本縣經濟,那么搞海水養殖應該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最近半年,鄧允衡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過我國的海水養殖。
據他搜集到的資料顯示,我國的海水養殖,都是從青島起步,在50年代的時候,由于受技術限制,開始只能養殖石花菜。
為增加養殖品種,山東水產養殖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等駐青單位研制海帶全人工筏式養殖、海帶夏苗培育法、海帶自然光育苗獲得成功。
1957年,青島安排嶗山金山、愛國、勝利3個漁業社在沙子口和峰山東附近海區試驗筏式養殖海帶240臺。
1958年又安排11個漁、農業社進行放養海帶試驗,由國營養殖場提供海帶苗種和技術指導,各國營農場、各漁業社充分利用水面,廣泛開展海帶養殖。
僅用了5年時間,海帶養殖從山東迅速向河北、江蘇、浙江等省推廣開來,我國海帶干品年產量最高達300萬噸以上,扭轉了海帶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
除了海帶養殖,沿海各地和各科研機構一直在探索和試驗對蝦養殖技術。
1958年,山東海水養殖研究所、青島水產局、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聯合在膠南竹岔島進行中國對蝦人工孵化試驗,在青島水族館內進行親蝦越冬試驗,初步摸索出對蝦育苗的規律。
1960年5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內人工條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蝦仔,并總結出一套對蝦人工育苗方法。
1979年,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獲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廠化育苗與養成關鍵性技術。
1983年,在駐青海洋科研機構指導下,青島對蝦放流增殖試驗獲得成功。
1984年起,青島開始實行對蝦放流增殖,沿海出現“養蝦熱”,一個冬春新建養蝦池4.2萬畝,超過前幾年的總和。
至1987年,青島郊區42處對蝦養殖池面積達10.74萬畝,掀起了我國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
目前,福建在對蝦養殖這一塊還是一片空白,鄧允衡便想在福清縣推動對蝦養殖,只要對蝦養殖的規模夠大,就可以帶動全縣的經濟發展,這事要是做好了,對于他的好處是不言而喻。
全心投入工作的時候,時間過得是非常快的,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該出去吃飯了。
這個年代的縣政府領導,吃飯問題一般有三個解決方法:
一,吃食堂。
這個年代的事業單位,一般都設有食堂,但不管是領導還是下面的小兵,吃的都是一樣的飯菜,領導也不能開小灶,而食堂的飯菜只能說是可以填飽肚子,想要吃得有多好,那是不可能的。
二,自己做來吃。
縣政府領導都分配有住房,要是領導有家屬跟著一起住的話,那在分配的住房里做飯吃,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吃食堂要好多了。
三,出去吃。
選擇這個的縣領導很少,畢竟偶爾出去吃一頓還行,天天出去外面吃,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