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信在宮里來去匆匆,特意避開了有心人的眼睛,回去與幾位兄長商議之后,姚家依舊緊閉門戶,無比低調。
翌日一早,多日不曾上朝的堯帝,身穿龍袍,高坐在龍椅之上,看著底下的官員使出十八般武藝,互相彈劾,他卻只做壁上觀。
看著底下官員吵嚷的如同菜市場一樣,尤其是以左相為首,力圖直接壓死右相一派,蹦噠的非常歡,只是微微皺了皺眉頭,他在等,在等右相的消息。
終于,朝臣們吵嚷半天也沒出個結果的時候,有宮人進來稟報,打破了殿內的喧鬧的氛圍。
“陛下,右相言說教導不善,致使儷貴妃犯了大罪,皆因他一人之火,他難辭其咎,已經以死謝罪了。這是右相臨終前送進宮的折子,還請陛下御覽。”
隨喜接過送上來的折子,恭敬的遞到堯帝面前。
堯帝打開一看,右相滿紙都在說自己的罪過,不堪添居丞相之位,故而以死謝罪。
并未提及為儷貴妃求情之事,只是折子上字字都是悔恨與愧疚,倒是讓人看了心生感慨。
堯帝放下這滋味,一臉惋惜的說道:“右相乃我蜀國國之棟梁,養不教父之過,儷貴妃犯下死罪,他不過是外祖父,何至于此啊,我蜀國又少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忠臣,孤很是痛心啊。”
“去,傳孤的旨意,右相為蜀國鞠躬盡瘁幾十年,如今驟然離世,孤甚感痛心,追封右相為靖國公,以國公禮下葬,命百官送行。”
侍立在旁的孔令宣忙出聲應是,出去擬旨了。
看著陛下似乎極為惋惜又痛心的模樣,左相忙出列說道:“陛下,靖國公忠心為國,理應如此,陛下切莫太過傷懷。”
底下群臣紛紛附和,無論如何,右相已經死了是事實,他們不該拿著死人做筏子不是?
右相權傾朝野數十年,如今因為出了個不孝的外孫女,不惜以死謝罪,誰都為他覺得不值。
可這是右相的選擇,如今人都死了,還能說什么?也只能配合帝王面露惋惜之色了。
堯帝看著底下的眾人一派惋惜的模樣,嘴角微勾,瞥了眼左相有些洋洋得意的臉,更是一片嘲諷。
“如今,靖國公已經去了,看在他的面子上,儷貴妃……”
話未說完,就被人左相及時出聲制止:“陛下,雖說靖國公一片忠心為國,可儷貴妃到底只是他的外孫女,自古以來,養不教父之過,儷貴妃犯下株連九族的死罪,理應由驃騎大將軍一同承擔后果。”
“臣以為,應立即召大將軍回朝,一同問罪。”
看著左相言之鑿鑿,志得意滿的樣子,右相一派的人不干了,雖說右相沒了,可大將軍駐守邊關十幾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更何況大將軍戰功赫赫,如何能輕易離開邊關,進了皇城,任人宰割。
“陛下,驃騎大將軍駐守邊關十幾年,勞苦功高,威名遠揚,才使得那些小族不敢輕易叛亂,如何能輕易離開邊關呢?”
“是啊,陛下,大將軍一直駐守邊關,如何能教導儷貴妃,儷貴妃一直在右相膝下教導,如今右相愧疚難當,已經以死謝罪,這還不夠嗎?”
“陛下,我蜀國已經少了一個肱骨之臣,是萬萬不能再少一個了,否則必會國之動蕩啊。”
右相一派的人群情激憤,似乎要用眼神殺了提出建議的左相。
左相面不改色,恭敬的說道:“陛下,我蜀國朝中不乏少年將才,難道邊關只能讓大將軍鎮守嗎?若是將軍百年之后,豈不是后繼無人,臣以為,將軍駐守邊關多年,如今也該是回京歇歇了。”
“總要給少年人們一些機會不是?更何況右相是右相,大將軍是大將軍,兩人不能混為一談,儷貴妃姓祁,而非姓謝。”
“右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