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陛下親自去迎了凱旋而歸的任將軍,言語之中多有贊賞,連聲稱贊他是國之棟梁。
至于被帶回來的,曾經(jīng)戰(zhàn)功赫赫的祁大將軍的尸首,被陛下吩咐于午門外挫骨揚(yáng)灰,骨灰飄灑示眾,以警告萬民,到底誰才是這蜀國皇權(quán)的主宰。
百姓們自然對祁大將軍唾罵不已,完全忘記了他也曾經(jīng)是位保家衛(wèi)國的將軍,他也曾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一身傷痕。
只記得任將軍是剿滅亂黨的大英雄,百姓們無不稱贊不已。
至于曾經(jīng)短贊祁大將軍,誰又能記得呢,不過是任將軍功成名就的踏腳石罷了……
任將軍對百姓們的稱贊是滿心歡喜的,出身家仆又如何,如今的將軍是他,百姓們交口稱贊的也是他,陛下嘴里忠心為國的好臣子也是他。
不過他到底是謹(jǐn)慎慣了的,即便一時有些飄飄然,還是很快就穩(wěn)了心神,拒絕了陛下提議大宴群臣的提議,一時間倒是得了一個謙虛的好名聲。
堯帝自然很是滿意任將軍的識相,大加贊賞,已經(jīng)封了他為新一任的驃騎大將軍,駐守雁門關(guān)。
長信侯畢竟已經(jīng)年紀(jì)大了,如今不過是起了穩(wěn)定軍心的作用,這駐守邊關(guān)的事,還是要勇武過人的任大將軍才是啊。
不過堯帝說任大將軍多日不曾好好休息,特意下旨,讓他年后再出發(fā)前往雁門關(guān),任大將軍自然是感恩戴德,又是一番表忠心。
還小心翼翼的向陛下求了一個人,正是被他改名換姓,曾經(jīng)祁大將軍的那位軍師。不過是換了一個說法,只說是叛軍中與他里應(yīng)外合,火燒糧倉的一位故人。
堯帝想也沒想就答應(yīng)了,有功之臣嘛,求個人而已,不算什么,這些都屬于合理要求,揮揮手,直接允了。
任大將軍拒絕了陛下大宴群臣的提議,卻是得了帝王的青睞,三五不時的召他進(jìn)宮下棋。
都知道陛下喜歡下棋,棋藝更是精湛,可與陛下能夠平分秋色的人卻很少,任大將軍隱忍多年,心思自然是深沉的,他也有心試探陛下是否會忌憚他功高震主。
自然全力以赴,二人一時之間倒是旗鼓相當(dāng),陛下并未在意輸贏,不過是越下越勇了。
一時之間,倒是有了惺惺相惜之感,朝野上下倒是一片嘩然,君臣和樂,倒是成了美談。
堯帝對任大將軍的重視更是肉眼可見的,流水的賞賜送到了任府,足以昭示帝王對他的看重,任大將軍一時倒是放下了心中的擔(dān)憂。
堯帝下棋之余也并未閑著,祁大將軍死了,右相的后事倒是并未簡薄了,依舊是以靖國公之禮下葬的,倒是得了朝臣們的稱贊,稱贊陛下的仁德之心。
不過對于那些亂黨的家人,卻并未有優(yōu)待了,祁大將軍孑然一身,那些跟隨他的人可不一樣,多少都是有妻有子的。
此番叛亂,致使多少人流離失所,對于叛黨的家人都被連坐了,全部發(fā)配邊疆,讓他們干苦力去了。
至于那些為首的亂黨,任大將軍在郾城的時候就全部解決了,倒是省的堯帝費(fèi)心思了。
朝臣們雖然覺得陛下連坐這些人沒有,有些過于狠辣,不過想想也就想通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享受了上位者的庇護(hù),這后果自然也該一同擔(dān)著。
解決了外患,便是內(nèi)憂了,對于右相一派都心腹,堯帝并未狠下殺手,不過挑了十幾位高位官員,全部貶謫出京都罷了,空出來的空缺也迅速補(bǔ)上。
一時之間,朝野之上雖然有些震動,到底還是在可控范圍之內(nèi)的。
且堯帝并未全部提拔新人,反而全是一些曾經(jīng)保持中立,被右相一派打壓過的人。
這些人無不感念戴德,就差把心挖出來給陛下看了。
朝堂之上一派清明,對于陛下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