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后的身后事辦的格外隆重,七日時間,整座皇宮都是嗚嗚咽咽的哭聲,連綿不絕……
靈堂之上,無論是皇子公主,還是命婦嬪妃,各自按著位置跪著哭泣,而唯有李元康,是直接跪在堯帝身后,位置排在眾皇子之前,雖然沒有儲君的名分,可這地位卻是不言而喻。
蜀國立太子,向來是立嫡子,若是沒有嫡子,再擇賢而立。
有魏太后臨終遺言,以及堯帝毫不掩飾的帶著李元康,同進(jìn)同出,足以證明,即便嫡皇子李元康自小養(yǎng)在宮外,沒有受到宮廷正統(tǒng)的教育,可在帝王心中,嫡子終歸是不同。
送走了魏太后的靈柩,宮中似乎一瞬間又恢復(fù)了平靜……
宣室殿
堯帝看著身穿素色麻衣的李元康,眼中帶著一閃而過的驕傲,這便是他的孩子,是他同心愛之人生的孩子,他已經(jīng)長大了,長到足夠優(yōu)秀,蜀國江山后繼有人了。
“康兒,你皇祖母的靈柩已然出宮,你也不適合在福寧殿居住了,父皇在外宮為你擇了一處宮殿,等會兒父皇帶你去看,等翻過年,你們兄弟幾個也大了,該上朝堂上歷練一番了。”
若是李元康不回來,堯帝便會壓著大皇子和二皇子,依舊在文極殿讀書,不能干涉朝堂之上,如今情況不同,他迫切的希望李元康能夠迅速熟悉朝堂,熟悉為君之道 。
李元康身形似乎消瘦了許多,魏太后的突然離世,對他有很大的打擊,只是依舊沒有忘記自己身上肩負(fù)的責(zé)任。
“兒臣聽父皇的。”他沒有拒絕堯帝的提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若是一味縮在父皇身后,如何能夠成長?如何能夠讓天下萬民臣服?如何能夠得到百官的擁護(hù)?
堯帝聽聞很是高興,忙吩咐隨喜,擺駕明正殿。
正通政,是他一早就為李元康擇好的宮殿,里面一應(yīng)布置都是按照太子的規(guī)格來置辦的,即便與明華殿,明鏡殿一般大小,可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因著為太后守孝,文極殿已經(jīng)多日無人進(jìn)出,明日才是皇子們正式讀書的日子,御駕到來的時候,李元佑和李元睿都在讀書,小一些的李元平也在自己寢殿呆著。
御駕到來,聲勢浩大,幾位皇子忙不迭的出來請安。
夾在明鏡殿和明和殿,中間的明正殿一早便被人打掃干凈,主人是誰,不言而喻。
流水的珍奇異寶,每日不間斷的送到明正殿,看的人眼紅不已。
生在皇家,誰會真的在意這些身外之物,難得的是被帝王記掛在心中的一份體面。
就如同魏太后臨終前,只記掛著李元康一樣,這便是體面,可惜如今,李元康的回歸,讓一眾皇子,都黯然失色。
“兒臣給父皇請安。”三人齊齊行禮。
“都起來吧,孤帶康兒來看看宮殿,你們都回去好生讀書吧,小四留下,你三皇兄初入皇宮,你陪他一起吧,你們兩個住的近,兄弟兩個也好有個照應(yīng)。”
堯帝面上帶著笑意,毫不掩飾對李元康的維護(hù),甚至不覺得讓同樣是皇子的李元平來做李元康的跟班,有什么不妥。
“是,兒臣領(lǐng)旨。”李元平看著木訥平庸了些,可他是莊紅袖一手教出來的孩子,哪里是真的如此蠢笨呢?不過是一層保護(hù)傘罷了。
李元佑和李元睿即便心中不平,可也知道,父皇已然發(fā)話,再留下去難免不妥,兄弟兩人對視一眼,行禮告退。
李元睿則是去了隔壁的明華殿,不過是對視一眼,兄弟二人倒是有了共同的目標(biāo),嫡子若在,豈會有他們的出頭之路?
“元平見過三皇兄。”
“四皇弟不必多禮,都是兄弟,不要太拘泥了。”李元康笑著回道。
兄弟兩人默契一笑,都是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