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開始復蘇,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最早感受到這股春意的應該是那些頑強的野草和溝塘邊的柳樹。它們像是大自然的使者,用嫩綠的葉子和柔軟的枝條向人們傳遞春天的信息。隨著車輛的前進,窗外的景色不斷變化,但那份生機與活力始終伴隨著他們。
王偉江一回到縣委大院,剛踏進辦公室的門,夏子偉便匆匆走過來,輕聲說道:“王市長,半小時前李縣長打過電話來,詢問您是否已經返回,如果您回來了,請告訴他一聲,他說有要事找您。”
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微妙的含義。夏子偉的言外之意是,想了解王偉江此刻是否還有其他事務需要處理。如果有,他會等待王偉江處理完畢后,再通知李縣長前來。這種做法體現了典型的機關文化——下屬可以向領導匯報事情,但絕對不能擅自替領導做出決定,否則便是大忌。因此,是否要立刻請李縣長過來,這個決定權應該交給王偉江本人。這既是一種規矩,也是一種常識,但這類規矩和常識并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之中,只能依靠個人在實際工作中的觀察、理解與感悟。
當然,這也與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深遠影響有關。看破不點破,表達意愿時往往含蓄而婉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據著重要地位,強調和諧、平衡和適度。這種觀念深入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中,使得他們在處理事情時往往追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因此,在面對復雜問題或沖突時,中國人更傾向于通過協商、妥協和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來解決矛盾,而非采取極端手段。這種中庸之道的思維模式體現了中國人對于和諧社會的向往,以及對于避免過度沖突和矛盾的重視。
”你請他現在就過來吧。″王偉江道。
大約一刻鐘左右,李建國來到王偉江辦公室,王偉江起身示意他坐在自己對面的椅子上,”什么事啊這么急?"王偉江問。
”我們倆不在市里開幾天人代會嘛,去年下半年我們跑到省里各廳要的那些錢現在都到賬了,你說怪不怪,我感覺省里錢特好要。"李建國道。
“是嘛?那省里幾個廳還真給我們面子,有可能他們是看我們沂水縣太窮吧,動了憐憫之心,所以就把我們所要的錢都批了。”王偉江一臉笑意,心里跟明鏡似的。實際上,他清楚得很,這些錢之所以能夠順利批下來,并非因為沂水縣的貧困狀況引起了省里領導同情,而是完全得益于他那位有權有勢的老岳母。她的影響力和人脈關系,才是這筆資金獲批的真正原因。王偉江深知,若沒有這層關系,就算他們住在省城,也未必能要到一分錢。然而,他并未將真實情況告知李建國,只是在心中默默感慨著權力與關系的重要性。
”這錢都批下來了,你看怎么分給各鄉?″李建國問。
“這是你們政府的事,你們自己決定就好,我不過問。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來執行,不能有任何疏忽和違規操作。同時,監督機制也要緊跟其后,確保整個項目的進展都處于有效的監管之下。絕對不能出現工程完工后,卻有人因為貪污腐敗等問題而倒下的情況,那樣可就成大笑話了!我們必須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刀刃上,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他嚴肅地說道。
”那就按報告上寫的來分吧,以哪個鄉申請的錢就分給哪個鄉,實事求是,不偏不向,免得到時都來找要錢。″
”哈哈哈,沒錢時愁得想要錢,可錢要來了又愁怎么分錢,做人真難。"王偉江笑著說。
“是啊!如果大家都沒錢,那心里就平衡多了,但要是到時候只有一個鄉分到錢,其他鄉卻分不到,那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啊!畢竟都是一樣的鄉,憑什么有的有而有的沒有呢?這不是明擺著不公平嗎?難道他們是親生的,我們就是抱養的嗎?”李建國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