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制騎兵,歷朝歷代的確沒少鉆研。
就連大燕的一些兵書中同樣記載著不少應對騎兵的法子。
其中就好比斬馬腿這種策略,但往往兵書上都會標注,下下之策。
事實就是斬馬腿,難度太大。
首先步兵面對騎兵,首先要面對的是騎兵的騎射,滿天的箭雨射過來。
步兵率先考慮的不是如何斬馬腿,而是怎么應對箭雨。
當然如若決心施展這策略,部下士卒也足夠精銳,面對箭雨也不會有騷亂依舊穩(wěn)定執(zhí)行計劃。
那接下來就得需要考慮如何不被馬蹄踩死,而不是斬馬蹄。
因為馬匹在面對障礙物時,尤其是在即將撞擊過來時,都會有一個起跳動作。
時機沒把握好,不僅不能斬斷馬腿,反而會被當頭一馬蹄給踩死。
其次,能夠斬斷馬腿的武器,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其一,足夠重,其二足夠鋒利,其三足夠長。
不然,如若光是長度足夠,鋒利度足夠,你這刀刃瞬間就會被撞開。
馬腿又不是人腿,人家的肌腱皮膜比人強太多。
而想要斬斷馬腿,對用武器的人也有要求,必須足夠有氣力。
不說天生神力,起碼得能駕馭這種武器。
其次,步兵排列的陣型還不能太過密集。
太過密集,戰(zhàn)刀無法揮舞開,也很難斬斷馬腿。
而不密集,面對騎兵,如若無法切實有效的斬斷馬腿,那就是一場災難。
而想要磨練出一支真正能完美施展斬馬戰(zhàn)術的步兵,需要的條件太多。
如若都能滿足,那絕對是天底下一等一的步兵精銳。
甚至就連現如今的西軍步卒在面對騎兵都沒有這樣一支軍隊得心應手。
正因為天底下從未出現過這樣的軍隊,眼前這支禁軍壓根沒想到有人會斬馬腿。
不是沒有對付馬腿的法子,比如絆馬索,鐵蒺藜,陷馬坑。
這是需要提前布置,還有一些武器比斬馬更實用,比如鉤鐮槍,戟,戈。
但這些武器能對付騎兵也是十分有限。
如水滸,說岳里面描述的,鉤鐮槍克制騎兵,乃至重騎兵。
那純粹有夸大的效果。
水滸電視劇,鉤鐮槍對金軍鐵浮屠,輕松把斬馬勾倒這種畫面。
現實中根本不可能。
電視劇描述的畫面是在梁山泊附近的草木茂盛之地。
可是騎兵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輕易涉足,水澤附近的草地,鬼知道會不會突然踩上松軟泥地陷進去。
別說鉤鐮槍,正常行軍都可能陷進去。
而平地上用鉤鐮槍正面勾倒騎兵更是無稽之談,鉤鐮槍的鉤子面對正面沖過來的騎兵,是順勢過來的力,根本勾不了。
等你用力往后帶的時候,騎兵已經把你踩死了。
要是把鉤子架在后方,那更是扯淡。
的確有概率勾中,但你身體頂在前面,早就被踹死了。
就算沒死,騎兵饒過你,你舉著鉤鐮槍,整個人都得被戰(zhàn)馬帶著摔倒,最后同樣被后續(xù)騎兵踩死。
騎兵,作為歷朝歷代最昂貴的兵種,不靠性命相搏,僅僅靠著取巧取勝,談何容易。
所以這就導致這支禁軍從未遇到過正面斬馬的情形。
他們更沒想到,趙銘手中的戰(zhàn)刀,鋒利度以及沉重之力當真能斬斷馬腿。
前面第一排的騎兵直接就被齊齊斬倒,馬匹往前慣性甩出去數米遠,騎士更慘,直接摔了個倒栽蔥。
斬斷馬腿的瞬間,趙銘就火速放棄陌刀。
這種武器優(yōu)點和缺點同樣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