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說專門研發鍛造之事,并未有專門人負責。
在軍研局這邊,一般需要銅鐵之物,就會讓專門的師傅進行鍛造。
您來這邊,這邊是鍛造區,都是匠戶里的老師傅了。”
說著蘇舟就指向了一片區域,這邊的建筑不同于其他,而是呈現出一個片小型廠區的模樣。
進入里面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熱浪,以及廠區上方煙囪不斷噴涌的濃煙。
剛一進去,趙銘就看到一個老熟人,赫然是當初第一次進入工坊營地看到的吳二郎。
“老吳!還不快拜見陛下!”
“陛下!陛下來了!”
原本在指導學員的吳二郎看到趙銘,頓時扯著嗓子一吆喝。
剎那間原本熱火朝天的人群紛紛將目光看了過來。
趙銘還想說不必多禮來著,結果就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你們這.....蘇舟!朕不是說過,匠戶在忙碌之際無需行此大禮嗎?”
趙銘有些不悅的看向蘇舟。
聞言蘇舟也是一臉的無奈,哭喪著臉解釋道,“陛下,這....這些人不同,他們都是流民出身,大伙之前朝不保夕的。
現在好不容易有機會來這兒當學徒,心里一直惦記著陛下您的好呢。”
這些人屬于是第二三批工坊擴員后不斷招募的新人。
不過在這些天的勞作后,這群人的熟練度看著也是有模有樣。
趙銘擺擺手,示意大伙下次就沒必要如此多禮。
這才看向吳二郎,開始述說起新爐子的想法。
“陛下,您說的這爐子,做倒是很容易做,就是您說這東西能煉出鋼鐵.....這個....”
吳二郎不是不相信陛下,屬實是一個行外人說這么一套,讓他難以信服。
鋼鐵在大燕也是有的,就如宋朝年間,不少后世出土的文物都有一些鋼制物品。
且鐵產量更是達到了每年十二萬多噸。
【注:不一定能證明宋朝能生產鋼鐵,《太平御覽》一書中有記載以生鐵熔鑄鋼劍的言論,雖有一些鋼鐵出土,但沒有確鑿證據能證明宋朝能自主制造鋼鐵。
也有可能是外來引進的,但大燕屬于架空,唔,就當他會把。】
“老吳,此事朕也無法保證,不過你且按照我說的法子先試試,最近朕會時刻盯著。
一旦你這邊有消息,務必迅速告知。”
“喏!”
見陛下執意如此,吳二郎也是連忙行禮。
心里則在琢磨著,現在本就工作壓力極大,到處都缺人,這下又得浪費幾個人去忙活了。
罷了,到時候就隨便抽調幾個新人試試吧。
見此事已經吩咐妥當,趙銘便在這作坊里四處閑逛起來。
“作坊內有人幾何?”
“回陛下,這邊有人一百余人,倒是足夠,畢竟眼下軍研局所需鐵料不多。
咱們這個作坊主要是為軍研局提供材料。”
“目前鐵料每日損耗多少?”
“約莫每日百斤,如若甲胄鍛造那邊開始量產,鐵料所需只怕要翻上數十上百倍。
并且咱們這兒還須繼續招募人員,不然打造鐵葉的人手也不夠。”
聽著這些趙銘微微點頭。
不由看向一旁的蘇舟。
“老蘇,現在整個科研所,每日損耗鐵料幾何?”
“回陛下,約莫每日損耗在一百公斤左右,不過并不能這么算。
眼下許多鐵料下月還能繼續重煉,所以每月鐵料損耗約莫在七百公斤左右。”
“那這月科研所已花銷支取了多少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