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幾乎就是一直都呈現飽和式打擊的情況,將騎兵的獠牙展現到了極點。
但這有一個問題。
看著看著,趙銘的眉頭逐漸擰成一團。
現在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墻式騎兵的優點也是最大的缺點。
那就是一旦在箭雨和沖鋒之下,敵軍不僅沒有絲毫膽怯,反而同樣發起了沖鋒。
可以預見,這對于墻式騎兵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古代騎兵交鋒,從來就不是騎兵對著騎兵猛沖撞過去的。
要知道古代騎兵對沖,絕不是影視劇展現出的那種敵我雙方騎兵相互交叉砍殺的。
而且大多數,都是剛剛交鋒沒多久,另一邊就會敗退的情況。
甚至還未交鋒,另一邊就被對方的氣勢和齊射給打崩了心態。
實際上對砍的機會并不多。
也有相互對砍的局面,但大多是騎兵對步兵,步兵死扛,騎兵陷入泥潭之后開始奮起反抗的局面。
亦或者步兵方陣不夠密集,騎兵穿插涌入其中,進行屠戮。
至于騎兵對沖,趙銘仔細想了想,眼睛反而是亮了起來。
對啊!
墻式騎兵對沖劣勢,那是劣勢在敵我雙方都是墻式騎兵的情況下。
雙方都沒什么間距,自然怕到時候一起碰的一頭血。
但這年頭無論是大淵的騎兵還是大燕的騎兵,哪怕隊列再如何密集,騎兵間隔也有不小。
但墻式騎兵雖然同樣有些細微的間距,但對比前者幾乎是沒有。
這就像是一塊鐵錠和一塊磚頭的區別,密度相差太大。
但有一點,最好不要碰上重騎兵,重騎兵的間距可不大。
想著想著,趙銘還是有些遺憾。
“如果能搞一批燧發槍進行列裝就好了。”
后世而來,他很清楚墻式騎兵的優勢在哪里。
其一,因為騎兵之間的間距很小,幾乎都不用勒住馬繩,這時候雙手是十分自由的。
不需要怎么訓練騎射,就很輕松的掌握騎射能力。
這時候如果有火器,能在更遠就能完成射擊,且火槍的發射頻率極快。
燧發槍,每分鐘大概能齊射2-5次。
如普魯士士兵,當初創下了每分鐘五發的最高記錄。
其二,威懾力,墻式騎兵這種整齊的陣型,將會給予敵人最大的心理威懾力。
其三,那就是沖擊力了。
沒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就是純粹的莽,快速地莽過去,在這過程中,還需要對敵人進行大量殺傷。
如若能在接戰之前就能給予敵人最大的創傷,那墻式騎兵一旦進入收割階段,將會十分恐怖。
所以就得一開始給予敵人恐懼,只要敵人恐懼越大,墻式騎兵的威懾力就會越強。
故而趙銘就很憂愁沒有火器了。
雖然一位合格的弓箭手每分鐘的射擊頻率一般在6-7發。
為了保證充足的體能,這個頻率算是比較合理,但如若是不經過瞄準,且不計較體力,一分鐘甚至能達到12發左右。
唔....很夸張,但事實就是如此。
不然要不怎么說,前世古代那些發展火器的國度,還不如草原之民。
火器督造的缺陷是一方面,同樣弓箭手這年頭也確實猛。
射程比早期的火繩槍更遠,射速還更快,這還怎么比?
一些朝臣的火器無用論,人家在那個時間段也沒說錯,比弓箭,那時候的火器確實大大不如。
就好比如今大燕的突火槍,這玩意就是具備一定殺傷力的煙花爆竹。
比弓箭根本沒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