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段天揚麾下的洪興軍大獲全勝,榮耀凱旋。
反觀金軍則慘遭重創,三萬精兵化為烏有,僅余千余殘兵敗將逃脫。
其恥辱更在于,他們竟敗給了區區三千地方軍,而非神域之界的主力國軍。
對段天揚個人而言,這或許僅是場艱難的防御戰,成功守護了自家地盤。
然而,從全局視角審視,此戰意義非凡,舉足輕重。
洪興軍以三千之眾逆襲金軍三萬雄師,此等壯舉令西番諸部瞠目結舌,各部落首領不得不重新評估神域之界與金國之間的力量對比。
原本依附金國的部落開始動搖立場,他們不再盲目認為金國能輕易征服神域之界,甚至對其能否突破西關防線亦持懷疑態度。
站在金國一方對抗神域之界,被視為一場不必要的冒險。
正值出使西番之際的易水柔,也因段天揚此戰佳績而氣勢倍增。
在與部落首領的交涉中,她已從最初的謙卑謹慎轉變為自信滿滿,以大國使節的姿態出現,既展現恩澤又不失威嚴,談判桌上盡顯從容。
在國與國的交往中,最終依賴的還是實力。
段天揚對金軍的勝利,加上易水柔的游說,使西番各部落放棄了對金軍援兵的想法,并恢復中立,甚至拒絕借道。
欽巴部落的小規模戰役,卻如同多米諾骨牌,導致金國在西番屯兵、入侵神域之界的計劃徹底破滅。
金國幾年籌謀,巨資收買西番部落、培植周百元勢力,皆因一戰而化為烏有,這是金國朝廷未曾預料的。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金國在西番的挫敗尚未平息,前線又傳來首戰失利的噩耗。
兩國邊境,百萬大軍對峙,戰線綿長。
金方輕敵,誤以為神域之界內亂,士兵無心戰斗,遂主動發起攻擊。
但他們忽略了易天與凌紫煙的親自督戰……
原本士氣低落的國軍,在他們的激勵下,士氣大振,誓要在易天與公主面前建功立業。
金軍的進攻如同撞上了銅墻鐵壁,雙方雖有傷亡,但金國損失更加慘重,最要命的是金軍士氣被打壓了下去,而國軍士氣則極速提升。
且說段天揚,他率領眾人重返欽巴部落,不過三日,易水柔派遣的使者便匆匆而至,攜來她親筆所書的信函。
信中,易水柔對段天揚在欽巴部落的卓越貢獻不吝贊美之詞,聲稱正是因他的不懈努力,西番國方得以拒絕金國之援兵請求。
信的尾聲,她更表明心意,欲將此事上報至玄黃城,以表彰段天揚的功績。
易水柔言行一致,在給玄黃城的書信中,她未曾絲毫貪戀功名,反是將出使西番的輝煌成果全然歸功于段天揚的英明領導,并懇請朝廷能授予其十二主城之一的西輝城城主及城衛長的職位,以示嘉獎。
然而,這份書信遞交至玄黃城后,卻似泥牛入海,久久未見回音。
直至半月之后,才收到玄黃城方面的回復。
回信之中,首先盛贊易水柔郡主,稱其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才,欽巴之戰的輝煌戰果皆由她精心策劃并親自領導,既挫金國之銳氣,又揚西番各部落之威名。
隨后,玄黃城亦對靈花宮弟子給予了高度評價,特別提到了古劍鴻在戰役中的出色表現。
然而,細細讀來,整個回復仿佛都在講述易水柔與靈花宮的輝煌,而段天揚及其洪興軍,僅在末尾被一筆帶過,僅作為協助之軍受到簡短的嘉許。
至于段天揚與洪興軍將領之名,竟是絲毫未提,仿佛這場戰役與他們并無直接關聯。
收到玄黃城的回信后,易水柔心中暗自苦笑。
她承認欽巴部落的戰役她雖有所主導,但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