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日的戰斗中,雙方軍隊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慘烈對決。
上午時分,西番聯軍作為主攻一方,到了下午,金軍接過了進攻的接力棒,以更為猛烈的姿態發起了沖鋒。
西關城,這座看似不起眼的要塞,實則坐擁天險,巧妙地鑲嵌在兩山之間的狹窄溝壑中。
城內守軍只需憑借西城一面之險,便能抵御萬軍之敵。
在段天揚缺席的關鍵時刻,蕭方挺身而出,暫掌洪興軍帥印,他親自登臨城門樓,指揮引領將士們浴血奮戰。
從日出到日落,雙方軍隊在這片土地上展開了一場無休止的較量。
當夜幕降臨,星辰點綴天際,將士們的體力已近枯竭,金軍終于無奈地收起了進攻的號角,暫時退卻。
第三日清晨,金軍與西番聯軍再次聯手,西番聯軍各大部落各懷鬼胎,彼此推諉責任,不愿率先沖鋒陷陣。
他們的戰力雖強,但在這種相互猜疑、彼此推卸的氛圍中,卻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戰斗力。
攻城之時,他們雷聲大雨點小,對洪興軍構成的威脅微乎其微。
真正讓洪興軍感到壓力山大的,是金軍發起的攻勢。
每當金軍發起沖鋒,洪興軍將士便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赴地迎擊。
只可惜,西關城的城防堅如磐石,任憑金軍如何猛攻,都未能撼動其分毫。
戰局在第五天迎來了轉折點,金軍的后勤輜重抵達戰場,其中不僅包括大量的火筒槍,更有上百門的火炮。
火炮的轟鳴將西關城的城墻炸得千瘡百孔,西城門在火炮的轟擊下轟然倒塌,城防體系瞬間崩潰瓦解。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蕭方當機立斷,下令全軍將士立即退守城內,放棄城防之利,與敵人在巷戰中一決雌雄。
隨著金軍和西番聯軍涌入城內,一場巷戰在西關城的大街小巷中全面爆發。
雙方將士們揮舞著刀槍劍戟,在狹窄的街道和曲折的巷弄中展開了殊死搏斗。
這一場戰役,猶如煉獄之火,將西關城化為人間最慘烈的戰場。
雙方將士的鮮血,如同蜿蜒的河流,幾乎浸透了這座城池的每一寸土地。
最終,洪興軍憑借著不屈不撓的意志,硬生生地將金軍與西番聯軍逼出了城外。
硝煙散盡,雙方皆傷痕累累,滿目瘡痍。
此時,洪興軍的將領們紛紛向蕭方進言,言及西關城防已毀,再守無益,應速速撤退。
就連趙玄,也認同了撤退的必要性。
然而,蕭方卻力排眾議,堅決拒絕撤退。
他的理由擲地有聲:第一,他必須遵循段天揚的意志,不讓外敵踏入西關半步;第二,若連西關城這等天險都守不住,又何談保衛西關的其他城邑?一旦撤退,士氣必泄,只會陷入無休止的退讓之中。
因此,蕭方放下狠話,即便戰至最后一人,也要堅守西關城,絕不后退半步。
戰場,是磨礪意志的熔爐,也是檢驗忠誠與勇氣的試金石。
在這場殘酷的較量中,蕭方迅速成長,他學會了在生死之間權衡利弊,明確了哪些戰斗可以避讓,哪些則必須全力以赴。
在他的堅持下,洪興軍也是鐵下心來,決定死守西關城。
而金軍方面,面對如此頑強的對手,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戰術。
他們深夜聚首,深刻反思為何在武器優勢如此明顯的情況下,仍未能攻下西關城。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他們得出了三個關鍵原因:洪興軍人數眾多、作戰勇猛,以及巷戰環境對己方不利。
針對最后一點,金軍將領們迅速達成共識,決定改變戰術。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