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城、撫寧和山海關一線,納入隋國掌控之中,幽州冀州之間打入楔子,建立了立足點,需要時間消化穩(wěn)固。薊城一線快速陷落的消息,很快會傳到清河、真定、信都三郡,戰(zhàn)斗的情形會令人瞠目結舌,何去何從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冀州境內的鮮卑人,首先要處理獨孤部落,現(xiàn)在以靜制動,多派出探子打聽消息,根據(jù)反饋回來的信息再做決定。
燕郡郡守府屬于前府后院,后面的宅院是五進院落,第四、五進院子清幽僻靜,有院門連通緊鄰的西湖。西湖位于薊城西面,約一平方公里,發(fā)源出一條小河拒馬河,自然形成薊城西、南兩個方向的護城河,人工挖掘的護城河,圍繞薊城北和東兩個方向。
郡守府邸有奴婢,王延文挑選了八名婢女,做些打雜的事情,她們說話與藍星北京話相似。八名婢女或烏恒、或鮮卑,都有異族血統(tǒng),鮮卑人進入中原,第一個像樣的城池就是薊城,被匈奴人趕到東北的鮮卑人,對漢文化心生向往,憎惡匈奴人喜漢人。藍星歷史上的契丹、女真和滿人,應是東北鮮卑小部落發(fā)展壯大后,逐漸形成的族群,換了一個新的稱謂。
薊城是藍星歷史中,北方最重要的城池,自金朝定都薊城稱為中都始,宋設大名府定為陪都,此時的薊城稱為燕京,城池規(guī)模不斷擴大。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在燕京建都,是為大都,耗費近二十年時間建新城,燕京城池規(guī)模超過長安,城墻圍長近六十里。
明初明軍攻占大都,改為北平府,建都應天府。朱棣即位后第十九年,應天府改為南京,降為陪都,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為北京,正式成為一國之都。清朝時仍以此為都,正式名稱為京師順天府,民間習慣稱北京,正式建都史有700年。
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城墻,增強城池防御,在冷兵器時代非常管用,在現(xiàn)代的作用逐漸降低;隋國國家戰(zhàn)略是擴張而非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必須納入管轄范圍。幽州右北平郡和冀州渤海郡,相當于藍星承德、遵化、唐山、天津和滄州區(qū)域;海河屬于渤海郡,是人工運糧渠,連通冀州大小河流,最后匯流入海。
燕郡的安墟縣、右北平郡的夕陽縣,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煤炭,地理位置相當于廊坊和唐山,離海河距離不算遠。海河一帶只有小鎮(zhèn)沒有城池,發(fā)展造船業(yè),從無到有興建港口城池,既能充分利用漁業(yè)資源,又能為出海東征打下基礎。
最為重要的,渤海郡高氏、河間郡章氏,隋國可以名正言順對其動手,“引狼入室”足夠定罪,殺雞儆猴震懾冀州世家豪紳。
幽州半島三大勢力,高句麗被鮮卑段部落占據(jù),設玄菟、樂浪兩郡。百濟是部份高句麗部落頭人聯(lián)合所建,自稱扶余氏,百姓稱扶余人,國號為南扶余,視北方高句麗為北扶余,馬韓原住民是國家下層百姓。新羅由地道的半島原住民所建,部落聯(lián)盟的酋邦形態(tài),采取貴族合議體制,主體民族是辰韓,擁有的地盤在半島東南一帶,面積最小。北方的弁韓,早已被高句麗人同化,高句麗人原本居于遼東一帶,被鮮卑人驅逐到半島,成為當?shù)氐睦洗蟆?
世界就是如此真實而殘酷,匈奴人驅逐鮮卑人到東北,鮮卑人驅逐高句麗人到半島,高句麗人來到半島統(tǒng)治三韓部落,一物降一物。
不得不提一提島國,前楚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實際上不是國,而是百余土著部落,來源十分復雜。既有匈奴人,也有被鮮卑人驅逐的東北一帶的部落,還有中原沿海一帶過去的華夏人。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
大荒不是島,而是遼闊的大陸,近古世界地形地貌類似藍星,扶木存在于北美大陸,北美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