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朱棣望著天幕,看著那郵政二字猜測:“這郵政快遞其實就是送信人或者送貨送人的鏢局吧?是后世用于傳遞信息、貨物之速捷之道嗎?”
“臣以為,陛下所言極是,”兵部尚書方賓接過話茬,“畢竟,古有飛鴿傳書,快馬加鞭,皆為傳遞信息之速法。此‘郵政快遞’,或許便是那等更為高效之手段。”
朱棣點頭表示贊同,隨即話鋒一轉(zhuǎn),道:“朕觀那天幕所言,此郵政快遞竟能覆蓋廣袤之地,即便是偏遠(yuǎn)鄉(xiāng)村亦能送達(dá),且價格低廉,服務(wù)廣泛,實乃利國利民之大業(yè)。若我朝能有此等便捷之法,何愁政令不通,民生不興?”
大臣們聞言,紛紛點頭稱是,心中暗自思量起如何在當(dāng)前條件下,借鑒天幕中的“郵政快遞”理念,改善本朝的郵驛系統(tǒng)。
“陛下,”工部尚書宋禮躬身道,“臣以為,雖我朝無法立即實現(xiàn)如天幕中那般先進(jìn)的快遞之法,但可先從改良驛路、提升驛馬質(zhì)量入手,逐步優(yōu)化信息傳遞效率。”
朱棣點了點頭,這確實是他當(dāng)下能做到的事了,但此事也得慢慢來,急不得。
…………
【所以在最開始,中國郵政目標(biāo)就很明確,先擴大郵電所數(shù)量,來保證國民聯(lián)系外界的權(quán)利。】
【從1949年截止1992年,中國郵政將郵電所數(shù)量從最初的多個變成了個,數(shù)量翻了一倍的同時,也相當(dāng)于將送信難度降低了一倍。】
【但這種擴大覆蓋面積,必然是需要大量的投入。1992年,中國郵政虧損了一點五億,一九九三年虧損了三十三億,九七年虧了一百七十九億,一九九七年北京的總GDP也才2075億元,相當(dāng)于把8.6%的首都GDP都賠了進(jìn)去。】
【五年時間,中國郵政把虧損擴大了100多倍,與其說是接手了個郵電系統(tǒng),不如說是接手了個賠錢系統(tǒng)。】
我的天!
老祖宗們望著那些金額,一個個快要跳起來。
“多少錢?你說多少錢?”
“年年都在虧!虧就算了,還虧這么多?!”
“后世王朝也太有錢了吧?!難怪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這種賠錢系統(tǒng)他們都敢經(jīng)營,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有更多可以賺錢的渠道啊!”
“我就說那些后世百姓雖然穿著奇怪,布料也用的少,但每件衣服的布料都柔軟精致不說,隨便一個百姓都是面貌整潔,氣質(zhì)優(yōu)雅的存在,一個個都像是大家族里才養(yǎng)的出來的公子小姐。原來他們的國家這般富有,那想來這些百姓的生活肯定也不差!”
“是啊,是啊,什么時候咱們的國家也能這般有錢就好了。”
………
而剛剛還準(zhǔn)備改良驛站的朱棣,在看到后世國家虧損那般巨大之后,直接人麻了。
朱棣:………
朱棣:你說這玩意兒好,怎么不早說他虧了這么多錢?
他身為皇帝,如今他話都說出去了,難道要叫他收回來嗎?
看著那五年虧損的金額,朱棣閉了閉眼,沉默片刻后,還是道:“改良驛站,學(xué)習(xí)后是郵政這事…先往后放放吧……”
大臣們看著臉色一陣青一陣白的朱棣,連忙搭話,遞臺階:“是是是,陛下說的是。”
………
【言歸正傳,當(dāng)時民間就曾有聲音表示,如此虧損應(yīng)該下放民營,這樣才能減少國家損失。但問題是,民營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怎么可能!
這種事情要是叫民營給壟斷了,那才真的是百姓的悲哀!
【太多的資本故事告訴我們,這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一旦交由民營,資本勢必會將負(fù)盈利的郵電所直接砍掉,然后就是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