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袁紹的想法非常好,除了蹇碩手上的禁軍,洛陽周邊所有的部隊都在他手里。背靠何進,他隨時能以大將軍的名義調(diào)動其他軍隊。地利在手。
士人大多以袁家馬首是瞻,只要盧植不出面,輿論的話語權(quán)就掌握在袁隗手里。如今洛陽只有劉宏一個光桿司令,官員有六成是他袁氏舊故。人和已得。
袁紹唯一缺少的就是時間,是天時。這一次老天沒有站在袁氏這一邊。
十月,皇甫嵩問斬,天下嘩然,很多士人都對劉宏口誅筆伐。
袁紹開心的看著這一切,他的計劃正在一步步實現(xiàn),他要代表袁氏登上天下最高的寶座。
十一月,洛陽死了一個人,這個人差一點點就讓袁氏全軍覆沒,楊賜死了。
楊賜死的很正常,年齡加疾病讓他沒有挺過這個冬天。
問題是他死在了任上,死前楊賜的官職是司空。
楊賜的一生可謂官運亨通,能做的高官他幾乎做了個遍,司徒、太尉、司空都做過。
關(guān)鍵是楊賜做官是不用花錢的,人家有真本事。
作為早早預(yù)言了黃巾之亂的人,劉宏對楊賜非常信任,雖然這份信任對楊賜來說已經(jīng)時日無多,但還不算太晚。
說到楊賜就不得不提及弘農(nóng)楊氏,這個家族或許沒有汝南袁氏這么有名,官場上卻不比袁氏實力差。
汝南袁氏在袁紹之前達成了四世三公的成就,而弘農(nóng)楊氏在楊賜這里也做到了三世太尉。
這位東漢重臣在臨死之前留給劉宏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大多是勸諫劉宏不要寵信宦官,不要不理朝政,不要征收過重的賦稅之類的話。
只是在信的末尾楊賜讓劉宏抑制一下袁氏的勢力,現(xiàn)在袁氏在朝中的勢力實在太大,不利于天子掌權(quán)。
或許楊賜這么說只是為了給他兒子楊彪鋪路,或許只是單純的希望劉宏重新執(zhí)掌權(quán)柄。
可人都已經(jīng)死了,真正的含義已經(jīng)不重要了,關(guān)鍵是看到這句話的人怎么理解。
去年被黃巾搞得焦頭爛額的劉宏神經(jīng)驟然繃緊,他相信這是楊賜的另一個預(yù)言,他覺得袁氏要對他不利。
人如果對一件事產(chǎn)生了懷疑,那么不信任的情緒會被無限放大。
劉宏沒有證據(jù)證明袁氏在搞陰謀,也沒有人來告發(fā)袁氏心懷不軌,他只能自己防范。
想要保命軍隊是必不可少的,劉宏對北軍不抱任何希望,于是他提前組建了西園軍,任命蹇碩為上軍校尉。
為了組建這支關(guān)鍵時刻保命的軍隊,劉宏需要慎之又慎,他準(zhǔn)備找人商量一下領(lǐng)軍校尉的具體人選。
這本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奈何劉宏信任的人是宦官,找宦官商量就繞不開張讓。
于是西園軍就成了各個勢力瓜分的蛋糕,是人是鬼都想來咬一口。
組建新軍肯定是要在朝會上商議,拖拖拉拉了兩個月,結(jié)果就是劉宏非常不滿。
貪婪的朝臣們連口湯都不想給劉宏喝,舉薦的名單里面沒有一個宦官的名字。
劉宏干脆將組建新軍這件事昭告了天下,讓各州郡舉薦人才。
既然朝臣們不想讓他劉宏吃肉,那干脆誰也別喝湯,他把鍋給砸了。
就連王弋也舉薦了四個人,曹操、劉備、孫堅以及臧洪。
平定完黃巾之后曹操心灰意冷,辭官回家看書。
劉備則相對好些,雖然朝廷依舊發(fā)布了平定黃巾的軍功不記做功勞,可他被劉虞看上了,依舊成了個縣尉。
孫堅現(xiàn)在還在和羌人較勁,這件事最后會是個什么結(jié)果誰也不知道。
臧洪現(xiàn)在則在張超手下功曹。
其實王弋是不想理會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