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徐徐。
商販們沿街吆喝,世家子走馬踏青。
王弋比較開心,他治理的效果初見成效,至少百姓們不再像兩三年前那樣破衣爛衫。
吃飽很重要,有幸福感同樣重要。
當生存已經不是第一訴求,王弋就要收割這波信仰了。
他現在正在攢錢、攢糧,等攢夠一年的錢糧,他就開始實行計劃已久的兵役制度,一線、二線、三線的部隊都搞起來,到時候怎么失敗都不會害怕。
其實王弋這么想完全是被逼的,自從托羅死后王弋就有些膨脹了,又開始屁顛屁顛兒的和五軍軍務府的人推演軍事。
長弓兵確實厲害,讓他很是爽了一把,直到他對上了戰術大師周瑜。
周瑜連輸三盤,第四盤開始就將他按在地上抽,第六盤的時候甚至將兩個王牌兵種——長弓兵和幽州兵團全都讓給了王弋,依舊抽得他找不著北。
那一次讓王弋極為清晰地意識到戰略和戰術不是一回事,郭嘉吃癟的時候他還大義凜然的教育人家,等真輪到他了,那種無力感真的令人絕望。
單單軍陣配合就不是他能玩兒明白的。
小隊為什么用刀盾而不是槍盾?
騎兵在軍陣中前后左右的擺放位置意味著什么?
弓箭手和弓弩手該怎么配合?
如何根據地形配置軍隊?
為什么派遣部隊都喜歡三千,而不是兩千、四千、六千?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周瑜拿著王弋的王牌長弓兵打穿了他的整個參謀部,除了戲志才能打得有來有回以外,只有打醬油的諸葛亮能夠憑借軍陣拖住周瑜。
當然,也不是沒有不要臉的,周瑜最喜歡找郭嘉玩兒,郭嘉每次則會拿出最大的那個沙盤在戰略上碾壓周瑜。
反正郭嘉的核心理念只有一個:管你能贏多少場戰斗,我只要贏下這場戰爭。
世家理念禁錮了周瑜的思想,沒有郭嘉那種天馬行空的思維。大家都知道周瑜在尋求突破,只是找的這個對手有些讓人難以評價……
王弋看得大呼過癮的同時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周瑜在對付他的時候總是會保留一些后手應對不確定的情況,讓他屢屢失敗。
他覺得自己也應該準備一些后手,不一定能用到,但是一定要有,兵役制度就被他想了出來。
不同等級的部隊古已有之,以大漢為例,南軍、北軍就是一線。
二線則是各方校尉和雜號將軍麾下的常駐士卒,比如說公孫瓚手下最初那一批幽州軍。
三線就是屯田兵。不要小看屯田兵,漢匈大戰的時候,四萬屯田兵駐扎在涼州種田,揍得西域諸國放屁都不敢大聲一點兒。
不過這個想法他沒說出來,因為他不太想要屯田兵,他想要職業軍人,估計群臣暫時不會同意他的想法。
王弋一路思考對策,馬車一路前行,終于來到了正在建造的太學院。
見到王弋前來,立即有人上報給了鄭玄。
鄭玄已經出仕了,匆匆趕來行禮迎接。
跟著鄭玄參觀了一圈,王弋不得不對這位大教育家豎起大拇指,太牛了。
鄭玄專門展開了一門關于寫文章的課,要求每個學子必須上,他會在學子之間傳播的文章中選出一篇最華麗的和最差的進行討論。
這種討論是全方位的,從實用性、文學價值、政治價值、影響力等等方面出發。
所以寫得好的不一定能得到夸獎,寫得差的也不會全是鄙視。
這就大大改善了學子們寫作的出發點,要比下令禁止強上許多。
而且在民間傳播的畫本詩篇都是從太學院流出去的,出發點一改變,很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