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什么?!” 猴子的眉頭緊緊擰成一團,質問聲中,也難免多了一絲慌亂之意。 因為他現在才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竟然失去了觸覺…… 明明能看到,金箍棒就握在雙手中,但掌心反饋來的感覺,卻是一片空空蕩蕩。 雙腳明明踩在地面上,但腳下反饋來的感覺卻在告訴他。 他此時,是飄在空中的。 所見與所感,完全無法相互匹配,一舉一動之間,皆是反常與矛盾感。 明明是站著,卻又似乎是在飄著。 想要揮動手中長棍,卻總感覺一旦發力,身體就會不受控制的跟著動作,被甩飛出去。 另一邊,玄奘微微抬手,示意猴子稍安勿躁。 隨后才平心靜氣的回應道。 “悟空,先前你被壓在五行山下時,為了給貧僧留個好印象,應該也讀過不少佛經了吧。 那么貧僧現在就考考你,你可知何為六根、何為六塵,何者,又為六識? 能答的上來,你自然就能理解,貧僧剛才對你的這副軀殼做什么了。” 猴哥聽了一愣。 六根、六塵與六識,這個被統稱為“十八界”的佛門概念,他自然知曉。 所謂“六根”,此六者,便是眼、耳、鼻、舌、身、意。 代表著一切生靈,從外界感知、獲取信息的生理基礎。 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以及抽象概念的“心”相對應。 所謂“六塵”,此六者,便是常說的色、聲、香、味、觸、法。 如果說“六根”是感知外物的基礎,那么“六塵”,便是那等待被“六根”認知的六類外物。 而所謂“六識”,即為個體“六根”在認知外界“六塵”的過程中,感受、體會到的一切。 猴子的悟性很高。 聽到玄奘的提示之后,他立刻就反應過來了。 “你是用那根竹竿,封閉了我的‘六根之身’,剝奪了俺老孫的觸覺! 原來如此,不過和尚,你若是以為這樣就能贏,那也太瞧不起俺老孫了!” 猴子將那些許的慌張收斂起來,話語中也重新多了幾分自信。 原因很簡單。 雖然在失去觸覺的那一瞬間,肢體強烈的不協調感,的確讓他在短時間內無法行動自如。 但是“六根”之中五根尚在,就算失去了觸覺,猴子憑本能稍微適應一段時間。 也能依據視覺與聽覺的信息反饋,重新找回身體的掌控感。 反正感覺身體是在飄著,那么不如直接飛起來,這樣自然可以將不協調感降至最低。 猴子這樣想著,但正當他要抬腿登云之時,卻又發現,自己的身體被什么東西扯住了。 他低頭一看,這才注意到,數條根須已經纏在了他的腳腕上。 由于失去了觸覺,猴子甚至不知道,這幾條根須是什么時候纏上去的。 不待他疑惑,這根須自何處而來。 對面的僧人玄奘,抬手輕輕拍了拍身邊,已然落地生根的翠竹。 先一步笑問道。 “猴子既然我們誰都沒認輸、誰也沒喊停,那么這場斗法,就沒有中場休息這一說。 趁你回憶思考佛經的時候,貧僧的六根清凈竹,就已經困住你了。 接下來,如果你還不認輸的話,剩余的五根、五識,也將離你而去。 那時,你還有本事用僅剩的最后一招,打傷貧僧嗎?”
第138章 開誠布公語菩提(五)(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