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王司馬攸禁不住倒吸了口涼氣,略一思索,然后一揮手,道:“進宮!”
此時武帝司馬炎正端坐朝堂,與幾位大臣議事,聽說齊王前來謁見,忙道:“宣!”齊王乃是他的親弟,雖為兄弟,但是君臣有別,齊王先行跪拜之禮,武帝賜座,問他所為何來。
齊王把江濱偶遇劉淵一事兒,說了一遍,道:“我觀此人,可不是碌碌之輩,又聞文武全才,素有志向,可惜是匈奴人,不能為我所用,不如盡早除了,以絕后患!”
武帝司馬炎聽完,沉思未語。武帝為人寬厚,對劉淵印象也不錯,覺得并沒有那么嚴重,突然就說殺伐之事,他還真有點不太贊同。
司馬攸見武帝猶豫,道:“現(xiàn)在四海生平,國家安定,四夷之人看我朝強大,都來歸順。但是其野性難服,常有騷擾邊境,擄掠百姓的事情發(fā)生。有甚者還與當(dāng)?shù)毓賳T發(fā)生沖突,直接刀兵相向,地方官員被殺的也不在少數(shù),不如借由緩解他們的思鄉(xiāng)之苦,發(fā)回原地,以免后患才是。
至于這匈奴一族,尤其彪悍野蠻,難于馴服,又弓馬嫻熟,上馬就能馳騁殺戮,現(xiàn)在都聚集在并州一帶,若有劉淵這樣的人物振臂一呼,必是一呼百應(yīng),聚而生事,可就麻煩了,不如先把劉淵除去,方為穩(wěn)妥!”
繼續(xù)閱讀
這時另一位朝廷重臣,尚書左仆射王渾聞言,道:“不可,不可呀,這劉淵是匈奴送來侍奉您的質(zhì)子,又沒什么過錯,怎么能說殺就殺呢?于理不和,定生禍端。誰還敢再送質(zhì)子來啊?
再說皇帝正要威加海內(nèi),廣布恩德,讓四夷之人臣服,更不可這么做了,我愿意拿身家性命為劉淵做保,這人老實厚道,對您忠心耿耿,絕無反叛之心……”
武帝一聽,有理,又深和己意,這事兒也就不提了。
司馬攸深深嘆了口氣,再多說恐已無益,反添了武帝的猜忌之心。
劉淵哪里知道,因他酒后一頓恣意悲愴之音,差點在朝堂之上要了他的性命。
事后聽說王渾用身家性命給自己做保,更加對王渾感激涕零,本來他與王渾就早有接納,和他的后輩們來往過密,此后愈加親厚了。
卻說武帝平定天下,執(zhí)政后期也開始懶惰朝政,奢靡享樂起來。后宮佳麗一萬多人,他也照顧不過來,于是弄了輛羊車,坐著在宮中溜達,最后羊車停在哪個妃子那,他就在哪安歇。
妃子們也是各自斗法,絞盡腦汁想討好武帝,要知道宮深如海,又佳麗如云,有多少美人青絲入宮,白發(fā)之時,還未見皇帝一面!競先偷偷備下些新鮮的嫩草在門口,又讓宮娥引逗羊兒,過去吃草,羊兒一旦貪吃,車也就停了下來。
武帝建國日淺,根基不固,于是為了安定,提出了兩大策略。
第一提倡清談無為,為官做宰的都清談無為,也就不生鬧事造反的想法了,并且無限抬高這些清談名士,比如瑯琊王氏,王衍,就是一名清談領(lǐng)袖,喜歡坐而論道,但是對于道家思想理解的不是太透,掌握的不是太熟,經(jīng)常驢唇不對馬嘴,錯漏百出,時而有人提出疑問,他一副無為的表情,淡淡的說,錯了就錯了吧,改過來就是了。他總是這樣信口開河,別人就背后笑他嘴里有雞冠石,也就是一種礦石,古稱雌黃,用來涂改錯字用的,信口雌黃就是打他這來的。
第二推崇豪奢享受,聽說自己的舅舅王凱和臣子石崇斗富,不但不勸阻,還看熱鬧,添火加薪。
這王凱用糖水刷鍋擺闊,糖水啊,那個時代可是緊俏之物,平常百姓人家,想喝上一口都難,王凱居然用來刷鍋!
石崇一聽他如此高調(diào),卻笑道:“這倒也不值什么!”
命人用蠟燭燒火做飯,蠟燭即使到了近代也不是很多人家都能隨便用的,一般人家有個煤油燈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