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休養生息,罷戰屯糧期間劉淵頒布法令,輕徭薄賦、鼓勵農耕,禁止互相械斗,部族之間和睦相處。避免戰亂和動蕩。同時鼓勵生育,增加人口。同時建立學堂,學習漢族文化,推崇儒學,和各種禮儀經典,有才學突出的加以提拔。
而這邊晉朝內斗卻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東海王司馬越忙活了一陣,雖然廢了司馬穎,卻丟了惠帝,簡直是得不償失,惠帝被張方強行遷都到長安,落到了司馬颙手里,司馬颙就具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利,還時常給他下道詔書,命令他干這干那,他要是不去,就成了抗旨不遵,反倒不美了。
于是他以張方劫遷圣駕之名,起兵討伐司馬颙。依然采取老路子,傳檄崤山以東征各鎮、州、郡。
檄文道:“集結正義之師,奉天子回都洛陽!”司馬越兄弟本就各據一方,很有實力和威望,于是范陽王司馬虓和王浚等人共同推舉司馬越作盟主。
司馬虓是武帝司馬炎的從子,歷任豫州刺史、尚書、都督鄴城諸軍事等職,朝廷的很多士人審時度勢,認為司馬越勢大,獲勝的幾率高,于是很多人投身于他。
司馬越率領三萬兵士,駐扎在西邊的蕭縣。范陽王司馬虓從許昌到滎陽駐扎。
大戰一觸即發。
司馬颙見對方來勢洶洶,不免心生恐懼,以惠帝的名義下詔,命令東海王司馬越等罷兵,回到各自的封地,司馬越等說他矯詔,根本不肯聽從。
這種情況就引起了一個人的擔憂,皇室操戈,無休無止,導致國力衰微,生靈涂炭,于是他想從中斡旋,以期雙方能罷兵修好。這人就是劉弘。
當年張昌作亂,司馬穎起兵欲平,沒想到就是被這位劉弘領司馬乂之命,搶先一步,給平了下去。
此后,劉弘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鎮守荊州多年,任上,廣施仁政,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
他給兩邊上書,希望能冰釋前嫌,握手言和,語重心長地勸解道:近些年皇室自相殘殺,兵戈紛亂,猜忌不斷,疑竇叢生,各位王爺頻頻殺伐,災難延伸道宗子的身上,多少王爺被殺夷三族?皇室衰微,于家于國何利之有?
檄文一下,全國皆動,兵戈相向,勞民傷財。今日為忠,明日為逆,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互相指摘,俱為賊首。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骨肉相殘到這個程度的,從來沒有見過,每思及此,臣暗暗的悲傷流淚。
現在四夷蠢蠢欲動,國家兵力儲備尚且不足,一旦胡人入主中原,那才是滅頂之災,兩位殿下手握重兵,是輔助王室的肱骨之臣,不慮國之安危,卻總因為家長里短自相殘殺。
我請求惠帝下詔,命令司馬越等人,各自罷兵回歸封地,整頓軍務,駐守邊防。
從今以后,如有沒有詔令,擅動刀兵者,舉全國之兵共伐之。”
可惜雙方都覺得自己實力不錯,絕對能碾壓對方,對劉弘肺腑之言置若罔聞。
劉弘見所勸無果,只能扼腕嘆息。
他反復思量,為今之計也只能幫助一方,將另一方制服,才是了局,又考慮司馬颙這邊,張方殘暴不仁,盡行些禽獸之事,從長遠看,非敗不可,又兼司馬颙之人,性陰險,善挑撥,貪婪寡恩,諸多司馬皇室之禍,都是這個王爺引起的,于是決定加入到司馬越一方。
還有昔日二十四友之劉輿劉琨兄弟也加入了司馬越。
于是雙方一頓混戰,王浚又聯絡鮮卑,派他的部將祁弘帶領鮮卑、烏桓精銳騎兵作為司馬越的前鋒。
劉弘則派同郡人陶侃駐守荊州東大門,有人提示劉弘道:“陶侃手握重兵,領強兵,倘若有異心,荊州東大門就危險了!”劉弘聽后,不以為意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以我對陶侃的了解,他是才德兼備之人